荀子:美在内涵(1 / 1)

荀子,名况,字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对于美的观点上,荀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从社会的“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对于人的审美,提出了“化性起伪而成美”的命题。但是荀子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是以其唯物思想为基础的,这也是他的思想伟大而光辉的基础。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荀子哲学思想中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就是唯物主义的。“天”是指自然,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荀子认为自然界与人不同,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但却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且这种客观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常”指的就是客观规律,尧和桀都是古代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但是这种规律仍然不会因为尧帝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的灭亡而灭亡。这种规律不会因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变化。

荀子认为,虽然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是人具有认识能力,因此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接触,就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人们的感官对于事物有一种感觉,在此基础上,加上思维的作用,“心”对“感觉”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如果一个人不留心观察生活,再多美好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荀子这一观点在人们欣赏美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于欣赏美,荀子从社会人事角度出发,讨论了对人的审美。

荀子认为人具有美,但人性天生是恶的,这一点与孟子完全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假的”和“伪装”的意思,而是指“人为”,与自然而产生的“性”相区分。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经过人为的学习和修养,才能变成“善”的、“美”的。而且,人的美不在于外表,而是在于内在品质。因此,荀子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另外,内涵的修养是会渐渐在人的行为和容貌上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他的行为通常都会符合礼仪规范,一个人的学问修养高,他的言谈、表情通常会让人感觉舒心而有感染力。

因此,在荀子看来,人的容貌、举止除了天生的、自然的美丑,还有后天的、社会意义上的美丑。而这种对美的评判标准是从“善”出发的,荀子所说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混同于“善”,就是要符合社会中的“礼”。在这一点上,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们都从现实的具体生活出发,来对“美”进行界定、评判,并用这个标准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这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教育是古今中外都在进行,并将一直进行下去的一种必要活动。之所以必要且重要,是因为教育是人对于自身修养提高的需要,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都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使人们变得更美,使社会变得更美好。孔子与荀子的美学思想在这方面的启示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