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和《雪国》(1 / 1)

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他自幼喜爱读书,中学后开始投稿,1924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杂志《文艺时代》。1926年,他以一部《伊豆的舞女》成名。1968年10月,他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他一生共创作了百余篇小说(包括长、中、短篇)及上千篇散文、随笔、演讲稿、评论、诗歌等。

川端康成一生打交道最多的对象,除了文学,就是死亡。他不到4岁就先后死了父母,7岁时祖母病逝,3年后唯一的姐姐死了,再4年后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开了人世。后来,他曾有一个月的时间里,作为川端家里唯一活着的人,又先后参加了几位亲朋好友和老师的葬礼。

在这么一种充满死亡氛围的环境里成长,川端康成形成了一种孤僻而柔弱的性格。他早早就对人生产生了幻灭感,对死亡产生了恐惧。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是一部中篇小说,仍带有自传性质,不过不再是以作者为主角,而是以一个舞女为主角。小说讲述“我”到伊豆旅行,邂逅了一个14岁的舞女。小说将“我”的凄惨身世和舞女的悲惨命运联系起来,展示了一段忧郁清纯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相互悲悯、平等相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伊豆的舞女》的格调优雅,表达的感情纤细,透露出淡淡的哀愁伤感,具有日本平安时期的文学艺术风格。它奠定了川端康成的文学格调,同时是他的转型之作。从这部作品开始,川端康成将描写的重点转移到社会底层的人物,尤其是舞女、艺伎、女侍者这类下层妇女,通过讲述她们的悲惨遭遇,表现川端康成自己的爱情观、生活观和审美观。在《伊豆的舞女》之后,川端康成又出版了《浅草红团》《雪国》等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雪国》。《雪国》的创作时间从1935年到1948年,是川端康成在杂志上断断续续发表后集成的一部中篇小说。

《雪国》中的岛村是一个反衬驹子和叶子的人物。他除了父母留下的大笔遗产,一无所有。他的文雅和知性,只不过是相对于其他粗俗的男子而言的。通过和他的自私、冷酷对比,驹子的热情、美好和执着得以凸显出来。

叶子这个人物虽然是陪衬,但却对整部作品的基调有着决定性作用。她的美超越了驹子,也反衬了驹子被命运所迫的悲凉。她的死使得她的纯洁得以永远不被玷污,她因此得以保存了“完美”的形象。这种完美是通过死亡得以存在的,是一种理想而悲剧性的美。川端康成借助岛村的身份说,这样的美是充满诗意的,所以叶子的死亡也并非单纯的死亡,而是“内在生命的变形乃至升华过程”。

《雪国》以富有诗意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川端康成从古典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中继承而来的“物哀”美学思想。所谓“物哀”,是指一种包含了同情、悲伤、赞美、悲观、爱怜等诸多因素的生死观。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思想是日本美学思想的源头,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他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雪国》中驹子的堕落和叶子的死亡,以及岛村身上体现的人生幻灭感,就是作者本人“物哀”观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