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 /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流行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文学。同当时大多数的文学流派一样,黑色幽默文学的哲学基础也是存在主义,具有荒诞性;但不同的是,黑色幽默文学不是以明显的荒诞来产生荒诞感,而是以幽默轻松的笔调讲述阴郁乃至恐怖的事情,借助反差来突出荒诞不经,揭露深刻的现实问题。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历史中,能够以一部小说走红文坛的作家之一。让海勒闻名于世的作品是他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的创作契机与海勒的生活经历有关。

海勒出生于1923年的纽约,19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的见闻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他认识到了世界的荒谬。战后,得益于美国军人教育法的政策,他作为一个退役军人先后进入了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进修。1950年毕业时,本来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海勒蜕变成了一个博学多识的英语教授。任教后不久,他转而涉足报刊界,两年后他重拾文学梦,开始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勒秉持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每周只写5天,一天只写3页。完成整部作品,已是7年后的1961年。可能是因为这种断断续续的写作方式,这部作品的故事没有连贯性,情节混乱。所以一开始,小说引起的反响并不大,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小说的结构混乱,称不上一部合格的作品。人们对它的认同是在越南战争爆发后,当时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第二十二条军规》表现出的反战思想才被人们注意到。重读此作,让读者感到意外的是这部小说不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而且广泛触及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军事内幕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百姓遭愚弄残害的事实等。小说的内容是混乱的,然而这样的安排正突出了当时世界的混乱和荒诞,因此给读者十分真实的感觉。

小说中,卡思卡特“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表面上他极具爱国精神,实际他是为了使自己有一天能当上将军,不计士兵性命和军队损失,千方百计地利用战争。在官僚军事集团的统治下,不仅士兵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就连普通百姓也难逃厄运。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它的思想意义是深刻的,也在于它的创作艺术。小说描写了40多个人物,除了尤索林这个主要人物始终贯穿全书,其他人物都是以间断的出场形式来刻画。这种写作手法看似混乱,却能使得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也为情节铺设了悬念,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兴趣。

海勒的宗旨是通过展示战争的恐怖和黑暗一面,提醒人们思考战争的意义,然而他却不是以消极、沉重的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基调是幽默诙谐的,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有关军医丹尼卡的描写。丹尼卡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飞行员麦克沃斯的飞机上。麦克沃斯自杀毁机后,丹尼卡虽然人还活在军营中,他的名字却已列入阵亡名单。他到处证明自己还活着,却因为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像虫卵一样迅速繁殖”,最后连他自己也确信自己死了,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像幽灵一样到处出现”的“活死人”。书中类似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有很多,它们表面上轻松诙谐,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讽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