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奖”的大作家(1 / 1)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受他自己所信奉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创作了许多表现存在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萨特被视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在法国广泛流传,后流行于欧美,影响世界。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存在主义分为有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三者的宗旨是一致的,即肯定人的存在,并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自我。萨特是一名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肯定人的存在,同时又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他的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风格。

萨特一生共印行各种著作50多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想象力》《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文学方面的创作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他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墙》以及戏剧《苍蝇》《禁闭》和《死无葬身之地》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恶心》的主人公安东尼·罗康丹是一名青年历史学家,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觉到周围事物存在的荒诞和无意义,由此产生一种“恶心”感。他因为这种“恶心”感而焦躁不安,决定运用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投入到一部创新的作品中,反抗这种“恶心”。

罗康丹的“恶心”,实际上是人对自我和外界的存在产生的一种内心感觉,代表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距离。萨特通过罗康丹第一人称的自述,表明了所有存在的荒诞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不可避免的个体孤独感。《恶心》的创作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一次文学探索,它孕育了《存在与虚无》中的许多哲学思想。

《墙》的创作早于《恶心》,但晚一年出版。它主要讲述西班牙共和党人伊比塔和两名难友被捕、被审讯的过程,通过描写这三人在困境中对“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实践,突出了存在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绝对自由的,可以通过选择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萨特的三部存在主义戏剧《苍蝇》《禁闭》和《死无葬身之地》中,《禁闭》最具有代表性。这部剧的主角是三个鬼魂,他们死后相聚在地狱中一间第二帝国时期的客厅,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三角关系。三人都陷于各自得不到满足的欲望中,被自己折磨,也被他人折磨。剧本的结尾,当艾斯黛儿乱刀捅向伊内丝时,加尔森道出了整部剧的主题:“提到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哈,真是天大的玩笑!何必用这些呢,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后来成为代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名言。萨特后来补充说,这句话并非是指一段恶化了的人际关系如地狱般折磨人,而是指如果一段关系恶化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因为在一段恶化的关系里,你既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也不能正确看待他人对你的判断,最终你也不能合理地对待自己,于是他人是地狱,他人的观点是地狱,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他人的存在亦如你自己的存在一样,是先于其本质的。因此,改变他人或者否定、避免他人的存在是徒劳的。所以,《禁闭》的用意仍是要提醒生命本身首先是一种“存在”,我们不要追究各种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努力打破种种如地狱般的禁锢,包括他人的判断、不合理的规则制度等。这一哲学思想,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有具体论述。

《禁闭》不仅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特色。萨特选择以鬼魂作为主角,在风格上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特有的荒诞性。此外,他将故事背景放在一个禁闭的空间里,制造了一种紧迫的情节行进感。不仅剧中人物会产生“禁闭”感,连读者和观众都会无意识地高度紧张起来,使得戏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荒诞戏剧是存在主义在文学舞台上的一种变体。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其形式荒诞,情节支离破碎,人物的个性、行为乃至整个存在状态也都是难以理解的。

荒诞戏剧派的代表人物是塞缪尔·贝克特。1952年出版了荒诞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两幕剧,场景设在荒郊野外,出场人物共5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仆二人波卓和乐克、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相遇了,他们互不相识,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至于戈多是谁,他们一无所知,也说不上为何要等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无所事事,说着无聊的话,干些无意义的事情。最后,报信的小男孩来了,告知两个流浪汉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会到。

第二幕中,流浪汉戈戈和狄狄继续等待戈多,只是他们感到更加无聊了。为了“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他们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却又没有互相聆听。他们想要离去,却又下不了决心。最后,狄狄对戈戈说:“咱们走不走?”戈戈回答:“好,咱们走吧。”然而他们却站着不动。

《等待戈多》因它反传统的剧本模式和不知所云的内容,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认识到这部戏剧的内涵,《等待戈多》不仅被译成了十多种文字,甚至让贝克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