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三姐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她们分别写作了《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丝·格雷》这三部著名的作品。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同家族、同时代的女作家,她们被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三姐妹”走上文学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的影响。她们的母亲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她们的两个姐姐在十多岁时也因为患上伤寒,死在了纪律森严、有虐童现象的寄宿学校。夏洛蒂和艾米莉也在那所寄宿学校就读过,犹如地狱的生活在她们弱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好在,两个姐姐死后,她们的父亲把她们接回了家中。
三姐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曾在剑桥大学进修,才华卓越,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帕特里克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他提倡自由宽松的家庭教育,鼓励女儿们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提高文化修养。受父亲的熏陶,勃朗特姐妹们也都热爱文学。20岁时,夏洛蒂曾壮胆给当时的有名诗人骚塞寄去了自己的几首短诗,骚塞回信训斥她说:“女人没有写诗的天赋,文学不是你们女人的事情。”夏洛蒂虽然很伤心,但她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还是跟两个妹妹一起坚持写作。
后来,三姐妹将平时所写的诗歌汇集成一册后自费出版,用假名署名。虽然只卖出了两本,但三姐妹仍大受鼓舞,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创作中。一年后,夏洛蒂和艾米莉、安妮分别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这三部小说寄给出版商后不久,三姐妹得到消息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可以出版,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夏洛蒂不服气,一口气又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也就是《简·爱》。
作为一部公认的艺术杰作,《简·爱》对后世英美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部小说具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18世纪哥特式小说的神秘韵味,但从总体上说,《简·爱》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简·爱》中,孤儿院中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三姐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而简·爱对自己命运的抵抗则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此外,《简·爱》中的许多环境描写也是根据夏洛蒂的生活经历或者当时英国社会现实改编的。其中最明显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对孤儿院的描写。她把自己和姐妹们在寄宿学校的经历放到书中的孤儿院中去,以第一人称去痛斥现实的丑陋,加深了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简·爱》最大的特点是人物的个性化。夏洛蒂在写作之前就决定塑造这么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虽然同作者本人一样“矮小丑陋”,但将会比两个妹妹书中的女主人公还要美丽,而且绝对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简·爱这一艺术形象便是由此而来,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个性及她的人格魅力,证明夏洛蒂的塑造成功了——简·爱不仅具有新型女性敢于争取自由、幸福、独立这样的共性,同时又极具个性。
夏洛蒂通过一连串的事件,描写了简·爱从压抑感情,到感情迸发,又到理智与感情趋于统一这一心理过程。这样一来,不仅简·爱的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她人性中所具有的智慧与感情相结合的崇高而优美的美也得以彰显,而这也正是《简·爱》及夏洛蒂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只活了30岁,也只留下这一部小说,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却是重大的。她所著的《呼啸山庄》,无论是在思想表达上还是文学艺术上,都比她的姐姐夏洛蒂的《简·爱》更具有价值。
艾米莉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她以自己的家乡约克郡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历出入都极大的恩怨情仇故事。此外,艾米莉还非常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对乡野的熟悉,在文中极力描写环境,渲染故事氛围。这一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另外,《呼啸山庄》最显著的艺术成就是艾米莉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她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但讲述者的身份却不是固定的,而是有两个主要叙述者和五个次要叙述者。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使故事极具跳跃性、戏剧性,大大吸引了读者。然而,因为这种写作方式在当时太过于超前,不被读者乃至同行作家所接纳,所以曾被评论家指责为“乱七八糟、胡拼乱凑、不成体统”。《呼啸山庄》在问世之初曾受到当时文学评论家的贬低,称它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读者及文坛对它的评价越来越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部小说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以及它传达的思想理念。
《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十分超前,既有书信体小说多重叙述的风格,又有现代小说才有的顺叙交杂倒叙的写作手段。这种写作有利于作者在文中不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不断地去探究故事的神秘。而这种精巧的布局也更有利于作家从多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命、爱情、人生、社会的思考,使得小说更具独特魅力和价值。今天,《呼啸山庄》被西方评论家说成是一部不属于作者那个时代,而属于后来时代的作品。艾米莉写作中运用的某些手法跟20世纪现代小说的风格非常相似,而《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所表现出的极端的感情和人性的复杂也是现代小说中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