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和主要阵地是法国。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启蒙运动的主旨也是引导人们运用理性和智慧走向光明。具有启蒙思想的作家著书立说,使得当时的欧洲文学出现了“启蒙”这一特征。到了18世纪,启蒙文学盛行于欧洲。
启蒙文学并非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流派,它不像浪漫主义文学或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具有可用来定义的写作特点。启蒙文学主要是从作品的思想表达和所起到的作用上定义,可以说,凡是表露出要“启蒙”读者这一目的的文学作品都可划归为启蒙文学。
虽然启蒙文学在写作风格和手法、形式上无章可循,但从整体来看,它还是具有某些明显的特性,如倾向性、教诲性、民主性。这三个“启蒙特性”是建立在启蒙文学主张“理性崇拜”这一基础上的,所谓“理性崇拜”,即指出人要具有理性思维,用合乎自然法则的行动去改造社会或者改变自身的处境。
18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理性崇拜”这一思想主张,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启蒙三特性。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孤身一人在荒岛中度过了28个年头。如果他在困难面前感情用事,沉湎于自怜自哀中,而不是寻找生存的方法,那《鲁滨孙漂流记》就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他之所以能够在绝望中活下来,正是有赖于他顽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产生无疑是因为他具有彻悟生命之后的智慧和理智。
启蒙文学作品很多都表现出作者具有参加现实斗争的革命倾向,有些作品的主人公甚至很明显地在为作家代言,代替作家发表对社会现实的有关看法和意见。如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及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某些戏剧都具有这一倾向。
在艺术特征上,受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启蒙文学作家在初期还借用过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后来他们逐渐摆脱古典主义在体裁上的束缚,广泛且平等地采用小说、诗歌、戏剧或者文艺性政论、散文等形式进行创作。可见,当时的启蒙文学家有着突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创作新文学形式的欲望。
总体上来说,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多半描写平民人物。启蒙文学中以小说的进步最大,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启蒙文学对文学体裁的突破,使得欧洲文学从“诗体时代”过渡到了“散文体时代”。
百科全书派
在启蒙运动的中心巴黎,有一群打着“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猛烈攻击教会和封建势力的知识分子,打头的是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1745年,狄德罗主持编撰法文版《百科全书》,为了保证这部书的先进性、全面性,他力邀自己的朋友加入这项工作。所以这个派别也被称为“百科全书派”。这项工作历时20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它写过文艺批评和历史的稿件,卢梭写过音乐方面的条目,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等人,都是《百科全书》哲学方面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