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雷特·丢勒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伟大的油画家、版画家、水彩画家。他出生于德国纽伦堡,父亲是一个金饰工匠。他早年跟随父亲学艺,后来由于热爱绘画,并展现出一定的天赋,便进入夏埃尔·沃尔格穆特的绘画作坊学习绘画。在13岁那年,他就可以把自己的肖像画得栩栩如生,而这幅作品也是他第一幅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西方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肖像画作品。后来,他前往德国各地游历,之后又去了意大利。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敬佩,拜访了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乔凡尼·贝利尼,并受到很大启发,尤其是在色彩的使用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方面。
丢勒在德国民族绘画的传统上,广泛吸收了南、北欧的文艺复兴精华,因此,他的作品既具有北欧人细腻、精致的特点,也融入了南欧艺术的理想化和科学化。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即便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也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
自1509年起,丢勒开始担任纽伦堡市大市政会委员,并与德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进行思想交流。他精心绘制了很多肖像画,既包括他自己的肖像,也包括德国当代人的肖像。这些作品符合日耳曼人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了当代德国人的精神风貌。
《1500年的自画像》是丢勒肖像画中的代表作,创作于画家29岁那年。这幅作品只有丢勒上半身的形象,没有任何背景和细节,画家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是不想通过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肖像正面面对观众,上身穿着红色的裘皮大衣,右手放在胸前,食指指着心脏的位置。此外,他那泛着金属光泽的鬈发披散在脑袋周围,每一绺头发的位置、厚度、与光的结合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观众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每一处都描绘得非常细致。丢勒把自己的肖像画得充满了神圣感,与基督的肖像相似,这反映出他渴望提升画家的宗教地位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的艺术理念:艺术家与普通人不同,他们是创造者,甚至具有像上帝那样的神奇创造力。
此外,丢勒还对中世纪印制《圣经》而留存下来的宗教木刻图画进行改进,使其成为极具艺术性的独立画种——版画。丢勒是欧洲最早表现下层生活的画家之一,他用版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广阔的生活图景。这类作品有《三个农民在谈话》《农民和他的妻子》《骑士、死神和魔鬼》《四使徒》《书斋中的圣哲罗姆》等。
木版油画《四使徒》是丢勒晚年的作品。它由两块长条形的画面组成,每个画面上都有两个基督的徒弟,左侧主要画面中是约翰和彼得,他们代表仁爱,另一侧则是保罗和马可,他们代表正义。这部作品将画家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画家深受尼德兰细密风格的影响,将四位圣人的肖像集中安排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构图采用对称的形式。另外,色彩的配置也极为简洁。从总体来说,四位圣人的形象非常逼真,他们的头发、眼睛及脸部的肌肉变化,使得画面看起来生动传神。另外,将四位圣徒安排在狭长的画面上,提升了他们的崇高感。他们的神态和动作各具特点,却又有呼应和联系,在简单中存在着变化,在变化中存在着统一。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艺术的里程碑,它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显示出其油画艺术那种细致严密、简洁有力的特征。
除了大量绘画作品,丢勒还为后世留下了《筑城原理》《量度艺术教程》《人体解剖学原理》等理论著作。
丢勒于1528年去世,享年57岁。在他的一生中,他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比如他是西方第一位画自画像的画家,他是第一位去大自然中写生的画家,他还是第一位用版画的形式制作作品集的画家……在他的努力下,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唯美崇高与北方画派的严谨写实得以融合,这也预示着新的绘画风格即将出现。
版画
版画是随着印刷术的成熟而出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版的材质的不同,版画主要分为木版画、铜版画和石版画。制作木版画时,画家先在木版上勾勒出线条,再把线条以外的部分刨掉让线条凸显出来,这样刷上油墨印在纸上的画,我们称之为“凸版画”。在中国古代,年画通常就是用此方法制作的。
铜版画通常是用刻刀或化学药水在铜版上腐蚀出线条,然后将墨注入线条,再将纸覆盖在铜版上印出图案。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版画,也称为“凹版画”。
石版画一般是用蜡笔在石版上画出图样,然后用湿布蘸湿石版,再在石版上刷上油墨,因为蜡不吸水但能吸收油墨,这样将纸覆盖在石版上后,图样就能印在纸上,所以石版画也可称为“平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