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角逐007(1 / 1)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的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转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开罗宣言》是罗斯福的胜利,也是蒋介石的胜利。但是,在罗斯福和蒋介石的会谈中,“大连和其他俄国租借地,香港及其与英国的关系,以及共产党的问题”等等,因涉及到英国和苏联,都议而未决,甚至连会议记录都未留下来。这说明了罗斯福的“聪明”——决不因满足中国利益而获罪于其他盟国。

如果说《开罗宣言》是罗斯福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取得的“巨大的胜利”,那么在军事上美国又和英国结盟,共同取得了遏制蒋介石“从盟国那里获取更多的物资,争取得到收复失地的合法权利”等的胜利。换言之,蒋介石在军事上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几乎是空手而归。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急速地朝着对盟国有利的方向转化了!

随着太平洋战场的顺利进展,美国人控制的岛屿和航空母舰的数量增多,有可能取代中国大陆成为攻克日本本土的基地。“如果这样,未来战役的时间就会缩短,进程也就会加快。”此外,随着欧洲战场的结束,盟国还可以利用苏联的空军基地向日本本土发动攻击。简而言之,中国在实现太平洋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降低了,蒋介石再打出原来的牌,声称:“总统(罗斯福)对我什么都不能拒绝,我要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势必触犯美国将军们的自尊心,使其与英国将军一道反对蒋介石在军事上——尤其是收复缅甸的战略意图。

开罗会议期间,总共讨论了三天军事问题,由于史迪威代蒋介石所拟中国提案和蒙巴顿起草的缅战方案相去甚远,中、美、英三方军事人员始无结果,后经三巨头反复折冲,对蒙巴顿案作下列六点决议:

一、因C。C。S。无法觅得五百三十五架运输机,无法攻占曼德勒,故蒙巴顿在第一次高峰会议上所提之方案,应予以接受;

二、蒋主席“明年三月在缅发动水陆双栖战事”之意见,应予留意……

三、孟加拉海湾,应于三月调配适当海舰力量,以便利作战及制海权;

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得挪用中印空运吨位,但每月不得超过一千一百吨……

五、雷多方面之华军,受该区该方面司令官指挥,但进至加迈后,应归史迪威指挥;

六、一九四四年十月,雨季停止,吾人拟再重取攻势,但距时尚远,无由决定细目。

开罗会议之后,英美军界以及史学家对蒋介石颇多讥讽和贬责。综其所言,一是说蒋介石胃口太大,再是说蒋介石于军事之道一窍不通。公平而论,为什么丘吉尔“重欧轻亚”——尤其是在开罗会议上为使“霸王”计划顺利实施,迫使罗斯福暂缓收复缅甸计划就不受指责呢?再者,既然美国在亚洲战场上的既定方针是美国出钱、出军火,中国出人,蒋介石强调军援一定要到位又有什么不对呢?由此可见,国弱受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史迪威亲耳听到了英美将领对蒋介石不友好的评语,也目睹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对蒋介石的真实态度,他为自己未来在中国战区的地位着想,遂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感恩节的下午,在马歇尔的陪同下觐见罗斯福。他向总统陈述了要求派美国军队前往中国和由美国人指挥中国战场的理由。他希望自己拥有人事权、行政权、对美国军队的指挥权、对中美联合部队的指挥权,保留对已经增加了一个军的X军的指挥权。由于罗斯福怕由此而引出新的政治问题,遂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拒绝作正面答复,这给史迪威的印象是:

“罗斯福对此不感兴趣。”

开罗会议之后,中国挤入世界四强,蒋介石也圆了当世界巨头的梦,遂偕夫人宋美龄带着胜利和遗憾告别了开罗。但是,史迪威却禁不住暗自说:

“我将如何与他共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