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精讲精学
?? 如何理解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
稳,就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以来,宏观政策保持定力,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在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情况下,精准发力,实现了经济的稳中向好,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经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稳定市场预期,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有效保障。
稳,是为了更好地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第二季”必须依靠改革来实现。万事开头难,起跑很关键。新一轮改革要在2014年开好局、起好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支持改革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着眼点在强动力、增活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内生动力和活力的不断激发、充分释放。当前受一些不合理体制机制的制约,庞大的内需仍未充分启动,微观主体的投资意愿依然偏弱。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服务业发展;要推动金融改革,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支撑等。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点在转方式、调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长期相对滞后,关键在于缺乏相关体制机制保障。要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有力引导各地把工作重心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继续深化资源价格改革,更多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更好发挥创新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等。
全面深化改革,落脚点在保民生、促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有更多财政投入,也要靠制度有力保障,长久之策是要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除了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要深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为群众更好地编织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安全网”。同时,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力度。
“稳”和“改”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静时有定力,动时有秩序,一静一动的关键是把握好两者的度,动静相宜方能相得益彰,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
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的过程,这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要扫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改革就是要把这些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社会思潮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都试图影响改革进程,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要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国改革的主体。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持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需求,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同时,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但绝不迷信、绝不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 深化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改革能够带来红利,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是改革得以持续并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些改革能够短期见效,有些改革则需要较长时间或较长过程才能见效。在改革初
期,应尽可能选择那些易于见效的改革措施起步,为难度较大的改革出台创造条件。新一轮改革应着重围绕新增长点展开,通过改革为增长阶段转换期和新增长阶段提供发展动力和活力。例如,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一定投资增长潜力,但部分投融资主体负债率较高,融资能力受限,且蕴含较大风险。应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改革企业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引入新的投资者,既能带动投资增长,也为社会资金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又如,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可选择一些地方,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试点,将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也可能产生抑制城市房价上升的效果。
二是改革勇气和改革智慧的关系。与以往改革相比,新一轮改革中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普及程度提高了,同时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增加了。不少改革之所以推不动,不是因为不懂改革的道理,而是因为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如何妥当把握和处理好复杂的利益关系,是改革深入并最终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应当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推进改革,对那些制约大局和长远的利益障碍,要敢于碰硬,攻坚克难;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氛围,增加在深化改革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的共识;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关系,少算旧账,多算新账,重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预期,使所有人通过自身诚实努力、勤奋工作都能获得相应成果,分享改革红利;积极而稳妥地把握相关改革出台的时机、步骤和力度,保持宏观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的事业。市场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由经济活动当事人利用自身的信息和智慧,通过反复博弈演化而成的。尊重处在市场经济第一线当事人的首创精神,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治经济,是具有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要素的经济体系。旨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搞清楚顶层设计的范围和内容,搞清楚制度设计与自然演进的关系。例如,宏观调控的架构和职能,相应的政府机构设置,都离不开顶层设计。而市场体系发育,则需要在政府界定和保护产权、明确市场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市场活动参与者的探索和创新。以往不少成功的改革,都是允许地方和基层先闯、先试,有了好的做法,然后提炼上升为全国性政策。新一轮改革应当在这方面与时俱进,给地方和基层更大一点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空间;有了好的做法,注意比较、鉴别、优化、提升;对那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符合规律的做法,适时上升到必要的法律层面,以使改革成果得以巩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