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是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把以革命的方式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由于当时我党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农村是中国革命的大后方,因此,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最紧要的是搞好农村建设,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巩固的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途径。毛泽东认为,在农村和战争条件下,根据地首先应重视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根据地才会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民族革命战争,争取最后胜利。他还提出,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步骤和办法,帮助人民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使人民在有所失的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这样人民才能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把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的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阐明了其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解决发展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我党又及时提出进行党的工作重点的根本转变,即由以农民为主要依靠力量、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以武装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夺取政权、解放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转到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依靠力量、以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及时开展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当时,我党确定的中心任务就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要求其他各项工作都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我们不仅取得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及多方面民主改革的胜利,而且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全面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我党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体,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年,又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便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也没有因为进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而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相反却使之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到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其中工业
生产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总和。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又根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变化,及时地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出要由革命转向建设,转向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并要求全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不熟悉的东西。这是对我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使命的正确把握,也是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标志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全国全面铺开。在中共八大上,我党又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然,后来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滋生和泛滥,导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一度偏离了发展这一主题,特别是由于大搞特搞阶级斗争,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徘徊乃至停滞状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这其中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结束后,邓小平以广阔的世界眼光,把握住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比较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总结我国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并从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发展问题。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正确论断,并且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倾向,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必须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形式。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我党对生产力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又出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规划下,中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实践中,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
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言而喻,邓小平科学发展理论的问世及其指导下的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及解决发展问题的超强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推进,我们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深刻转变中。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正是在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其突破性的成就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发展的源泉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在发展道路上,强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动力上,确认了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兴国之根本。显而易见,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江泽民上述发展思想的集体体现。近10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堪称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枝独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早已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所以这一切,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导,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孜孜以求。
总之,回顾我党8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到,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壮大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奋斗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