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意义
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发展视为党全部工作的主题。解决好这个主题,不仅利党、利国、利民、利社会主义,而且也有利于全世界。
(一)发展是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
新中国初建之时,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现代工业几乎为零,中国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同时,在东西对抗和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采取十分敌视的态度,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更是断绝同中国的一切往来。针对当时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提出,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经济,否则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而要发展,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63年,毛泽东又一次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况,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迅速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对抗和南北矛盾出现了新的趋势。西方国家也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坚持冷战和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遏制战略,是违背世界潮流的,因此对本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调整,从而使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威胁,这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中国在经济安全、经济主权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风云急剧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中国作为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所面临的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演变与反演变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的有力武器。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国际形势又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资本主义的发展咄咄逼人,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重大变化;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我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安定因素,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已开始影响地区安全;“9·11”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国际恐怖主义已成国际社会的最大公害之一。面对这种千变万化、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不为浮云遮望眼”,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各项发展事业的继续推进,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使我国在国际挑战面前做到“胜似闲庭信步”。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和社会制度,已有很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人们却一直存在种种误解。比如,许多人一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往往只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来界定,而忽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长期思索和考察,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之所以对发展生产力如此高度重视,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人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曾经产生过错误地理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离开生产力这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运动。毛泽东虽然曾对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作出过科学判断,但后来又很快将之抛弃。邓小平之所以能从前
人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在于他始终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立足点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他认为,中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来源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积贫积弱,所以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党的中心任务。解决这个矛盾靠什么?当然不能靠共同贫穷,不能靠压抑或降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只能靠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只有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目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2.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首先要从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上表现出来。生产力是衡量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进步与否的最终标准,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标。但就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来看,则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这当然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次,要实现人民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这也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当人们处于贫穷状态,整日为衣食而愁苦忙碌的时候,是谈不上享受教育和民主参与的。总之,离开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将陷入空谈。
3.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手段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球共处,相竞争而发展。而竞争的实质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问题。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童。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最终也要靠生产力发展。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但由于走了不少弯路,经济文化的现实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至今仍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最基本的任务,无疑是消灭贫穷、赶超资本主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