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2016年的五本书(1 / 1)

阅读的艺术 聂震宁 1136 字 5天前

《我们的中国》

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邓广铭曾在北大历史系的课堂上指出,地理、职官、目录和年代为治史的四大门径。2016年,李零教授在上古史研究中出版了多种享有盛名的专著后,拿出了有关上古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文集《我们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成四卷,且看卷名:《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虽望文生义可知研究乃致力于人文地理,可每卷还有一个副标题和一句话解析,从而串联起中国上古以来的天下观和家国情怀。

李零的著述常常冷不防就抛出一些基本上属于他自己的识见,让人觉得聪明,不同凡响。譬如,在这部书中,他的考察竟然是模仿“大禹治水分九州”的线路来进行,让我们耳目一新;又如,他说中国人用行路的方式实现了统治者地位的过渡,这让我们将信将疑又无可辩驳;还有,他说由汉至唐,官员的择选制度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以至于科举赶考,都离不开行走,让我们读了觉得有趣。在让我们读而有趣之后,随他一起进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为北大的国学讲座教授,学生们上楼宇烈先生的公开课总是争先恐后的。先生学养深厚,研究中国哲学六十余年,融汇古今中外,精研儒、释、道精华,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某些错误观念存在的根基,给后学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楼先生一直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智慧解读,这就汇成了这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

楼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首先就谈人的主体性。他在中国典籍中列举体现“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贵者思想的论述。继而就谈人的独立性。指出,《荀子·天论》中很重要的观点是人以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荀子之后,多家学说都一再强调了人的独立性。再谈人的能动性。他指出,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人在天地万物中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最后楼先生总结道,人的主体性依于天地万物而生,人的独立性是以有生有气有知有义而存,人的能动性是役物不役于物,顺应天时地利而动,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先生呼吁要切实重视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要真正地回归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精神。

《伦敦:一次朝圣》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是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携手合作的一个心血结晶。选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由大陆、台湾、香港学者撰稿,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方得完成。书名强调“新编”,自有其“新”之所在。第一个“新”就在于作者组合的新意,这是史学研究此前不曾有过的组合。第二个“新”则是全书采取专题研究方式,类似西方的剑桥史之体例,分章探讨最为关键的一些历史课题。第三个“新”则比较刚性,在史实考据上展现出新的特质,有新史料的出现,有新研究的进展,使得既往不少成说得到修正或重评。第四个“新”最新,就是努力摆脱过去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历史论述,避免“以论代史”“论在史先”的覆辙,而是依据新的史料特别是历史的细节,叙述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理性看待现代转型的渐次展开,避免单一的线性演进过程,展示多重面向的历史真相,虽然有正义与邪恶的壁垒分明,却也避免了非白即黑、成王败寇的叙事窠臼,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编”。

《英国通史》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开创了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家,英国始终是国际大舞台上引人关注的国家,2016年的“脱欧”公投使得这个国家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英国史也始终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在,由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历时八年完成的六卷本《英国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面世,这是史学界一直关注的学术成果,也是2016年出版界引起热烈反响的一件事情。《英国通史》以政治史为主轴,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次第展开,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历史,算是一次最为逼近的历史讲述。在中国学者的学术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此书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及历史观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上的前沿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部史学著作到底体现了多少中国学者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成果,却是我们要有所关心的。通史难著,这是史学界的共识;通史耐读,这是读书界的同感。钱乘旦主编的《英国通史》亦可以做如是看。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关于长征的选题自然聚集出现。党史研究专家王新生的新著《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面世,却受到较为特殊的关注。我想,因为这是一部历史研究者的著作,是对长征这一常说常新的历史课题又一次深入浅出的研究和讲述。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可贵探索。其探索倚重的是自己长期从事红军长征的研究,已经有过若干论著,而其所在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拥有丰富的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研究的资料,自有其难得的研究条件。作者在后记中表明,他的愿望就是要使这本书“既有思想性,又含有学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适合不同群体,尤其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红军长征的读物”,显示出这部出自史学研究者的专著其实还是一部适应面很广的读物。读者倘若能将此书与斯诺的《西行漫记》、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及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比照着一起阅读,将是对长征和长征精神全面深入而又引人入胜的一次历史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