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9 实验探究:复杂而阴暗的心理怪癖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变为撒旦(1 / 1)

怪癖心理学 叶鸿羽 1246 字 8个月前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他将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的一些房间和走廊改造成了一所“监狱”,并将每个房间装修成牢房的样子,还标有牢房号码。以此来研究人们的虐待心理倾向到底是先天就存在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津巴多教授邀请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之前,他们先对这批学生进行专门的测试,以确认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结果,有70名学生参与了测试,但仅有24名通过。随后,这24名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为两组,分别扮演“监狱”中的角色:有9名学生充当“囚犯”,9名学生以3人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剩下的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

之后,津巴多对他们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实验观察。其实,在实验开始之前,津巴多曾认为,这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因为实验刚开始时是比较尴尬的,不管对于“看守”还是“囚犯”来说,他们都需要时间来进入角色。

为了让实验更真实,“囚犯”的身份都是用数字来代替的,而且还让他们穿上囚衣,手上和脚上都戴着手铐和脚镣。同时,津巴多还与现实中的警方合作,让警方对那些“囚犯”进行逮捕,并给他们的头上套上牛皮纸头套。而作为“看守”的实验对象则穿着警服,戴着墨镜,以提升权威感。当“囚犯”被关进监狱后,“看守”会对他们进行搜身。而那些参与实验的学生们曾被告知,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部分人权有可能会遭到侵犯。

于是,一些“囚犯”开始挑战权威,他们故意将自己衣服上的编号撕掉,当“看守”下命令时他们也不予理会,还不断地取笑对方。而这些“看守”则开始对“囚犯”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第一天晚上,他们就让“囚犯”在半夜起床、做俯卧撑等,有时候还故意骑在他们身上来加大惩罚力度。对此,“囚犯”为了表达他们的不满,将监狱的隔断打通,并用床抵住牢门,不让“看守”进来。

他们的行为激怒了“看守”,认为之前的惩罚对“囚犯”来说太轻了,于是,“看守”开始改变惩罚措施:用灭火器喷射他们、扒掉其囚衣、将带头的“囚犯”关禁闭等,以儆效尤。

当“看守”发现3个人无法很好地管理9名“囚犯”时,他们又想出了其他管理措施:将3个“罪行”比较轻的“囚犯”单独关在一个牢房中,并对他们特别照顾,为其准备好美味的饭菜和干净的衣服,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关押半天后就将他们再放回去,然后将3个带头捣乱的“囚犯”抓起来折磨,以让他们之间相互怀疑,认为前者是因为告密才会享受那么好的待遇。因此,“囚犯”们开始变得互不信任。

在实验进行到第三天时,这些“囚犯”从之前的反抗转变为消极地忍受,而“看守”的惩罚措施则变得越发严厉:让“囚犯”在房间的桶中大小便,并不让其清理,从而导致难闻的气味充斥在整个牢房中。强迫他们用手洗马桶、剥夺他们的睡觉时间等。

此时,一个编号为8612的“囚犯”因为备受折磨而出现精神崩溃的状况,这在实验开始前是没有预料到的。可是,当这名“囚犯”向津巴多教授提出“退出”实验的要求时,津巴多却完全进入了自己“监狱长”的角色中,他并没有考虑参与实验的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是想到如果有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不过,后来实验的另一名负责人同意8612退出,并让一名候补学生参与实验。

可是,当这名候补人员加入后却受到其他“囚犯”的孤立。于是,他通过绝食进行反抗,却遭到囚禁以及“狱友”的百般羞辱,似乎他的反抗让自己成了异类,也让自己的“狱友”与“看守”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一直到了第六天,一位女士的到访才将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出来,提前终止了这个实验。这位女士是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当她被邀请到“监狱”中参观时,看到那些“看守”们对“囚犯”们进行百般羞辱和折磨后,她感到非常恐惧、愤怒,并对津巴多教授痛斥道:“你对这些学生造成太大的伤害了,他们并不是犯人和看守,却因为你让他们受到如此非人的待遇。”

直到此时,津巴多教授才幡然醒悟,从角色中走了出来,并在第二天早上终止了实验,斯坦福大学的“监狱”之门就此关闭。

在这次实验中,津巴多教授亲眼所见令人震惊不已的画面:在特定的条件下,即使心理健康、正常的好人也会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这种性格的变化被津巴多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为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在堕落后竟然成了恶魔撒旦。

通过这个实验,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我们非常震惊,它会让人做出很多可怕的事情。在这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囚犯”们施暴,也有“看守”认为那么做不妥,但在群体的压力下,他最终没有发声。就像实验刚开始,有几个“囚犯”想要反抗,可在“看守”的反复打压和惩罚下,他们不得不选择默默地忍受。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它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每个人的个性。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常见。比如,现如今在校园中经常会出现的“校园霸凌”事件,正是因为环境和群体对个人造成的改变。在校园环境中,个人很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不知不觉跟随群体行动。如果集体的力量传递出的是一种负能量,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无法估量的。

在校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经常形单影只地上下学时,渐渐地,其他同学就不会主动找他玩。尽管对方并没有什么过错,却会被集体排斥在外,这就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暗示。而在“校园霸凌”中,大部分学生都扮演了被动欺凌者的角色,当看到其他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时,就会在一旁协助或是附和,抑或以漠然的态度来看待此事。

而这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就会形成一种霸凌的氛围:当所有人都在欺负一个人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会选择冷眼旁观,从而助长了这种霸凌行为的嚣张气焰。可见,这是多么典型的“路西法效应”。

津巴多教授曾说:“尽管我们拥有某种特定的遗传或内在的行为倾向,但强大的环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十分反常、甚至难以理解的行为。”因此,在特定的情境下,在集体的浪潮中,我们要学会坚守自我,保持清醒、冷静、批判的态度,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