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因应试的举子都是当地名士,一连换了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一个个顶了回来。乾隆又命王尔烈到江南主考。举子听说主考官是个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尔烈的馆驿门旁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提笔续写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塞北”这里代指北方;圣人指孔子,他是山东人,属北方。众举子不由赞叹:多少才子也抵不过一个圣人哪!
一个举子躬身问道:“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大名?
王尔烈笑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举子们自愧不如。
一千峰里烟霞胜;
十六景中图画存。
此联是王尔烈题在辽宁省鞍山著名风景区千山,因有峰峦近千而名,以“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著称。上联从大处着笔,极写千峰烟霞之胜;下联就近处泼墨,绘出“僧门塔影”、“瓶峰晨翠”等十六佳景。作者另一联作“见下联”,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会心读一读。
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
泉之不舍混混,烟草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王尔烈题辽宁省鞍山千山龙泉寺。此联以满腔的热情、浓郁的笔墨盛赞千山龙泉寺的美景。上联是说,这里有神灵显灵,为佛寺“降雨出云”,所以何必单单推崇东岳泰山呢?下联则讲,这里清泉奔涌,花簇如烟,柳舞似浪,完全可与江南胜景西湖相比。“混混”,形容波涛之声,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联首“鹤顶格”嵌龙泉二字,巧妙自然,可助游人雅兴。
此木为柴山山出;(老樵夫)
因火成烟夕夕多。(王尔烈)
——王尔列烈应对老樵夫
传闻王尔烈上京赶考时,路遇一老汉担柴下山,他问老汉此山是否好“上”,老汉会意地说:“对者必上。”因指柴担出此上联。这是一比巧妙的拆字联。“此木”构成“柴”字;“山山”构成“出”字。两字拆开用个“为”字连成一条意义明白的七字联。王尔烈一时答不上,老汉为了给他一个“考中”的“吉兆”,便有意地启发他说:“你看这山村里的炊烟升得多高!”王尔烈循眼望去,心中大喜,随即对出了下联。“因火”构成“烟”字;“夕夕”构成“多”字,也用一个“成”字连成一条完整的下联。老汉一听,立即拱手赞道:“对了,对了!相公此去,定必中顶峰!”这是一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历来原出处、套用者甚多。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塾师)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王尔烈)
王尔烈自幼出口成章,吟诗作对信口拈来。早在辽阳魁星楼读农馆时,就妙语惊四座。有一天,他与先生、同学郊游,正逢四野黄花盛开,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塾师先生雅兴大发,随即吟出了上联,要求学生应对。此联叠用二个钉字,前为名词,后为动词,有一定难处。王尔烈抬眼一看,即景指着辽阳白塔对了下联,联语就地取材,都是写眼前景物,比喻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使人有身临其景之感,对得工整贴切,天衣无逢。
穿冬装,带夏帽,胡度春秋;(货郎)
窜北地,走南方,混账东西。(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货郎
王尔烈少时家境贫寒。在一个初春的早上,天下着小雨加雪。他出门玩耍,穿上了棉袄,戴上了草帽。这时路上走来了一位货郎,货郎略粗通文墨,且爱卖弄,见到王尔烈这身打扮,便嘲讽地口出了上联,联语含“春夏秋冬”四个节令名词。王尔烈闻声看了一眼货郎,略一思索便以下联回击了货郎,下联以“四方位”对“四季”,工整巧妙,恢谐谑趣。这货郎一听,知道遇到了高手,便灰溜溜地走开了。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尼姑)
尼姑汲水,绳系河里观音。(王尔烈)
——王尔烈应对尼姑
据传王尔烈在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当茶童时,有一次,老方丈同几个小和尚撑船去大安寺,太阳把船上人的影子映在水中,而撑船人并未注意,仍一篙一篙打在自己的影子上。大安寺的尼姑正在河边汲水,见此情景,吟出了上联。老方丈和船上其他和尚听后,才注意到这一情景,但却一时难以应对。王尔烈望望尼姑的汲水神态即应对了下联。下联也写出了尼姑汲水时用绳子系绕自己影子的情况,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