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清代当之无愧的“关东第一才子”?此人就是“文压三江”的王尔烈。
到古城辽阳访古,看时让人眼睛一亮,看后令人久久难忘的,是珍藏在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的王尔烈寿屏。
寿屏是为祝王尔烈七十大寿而送的,计九扇,每扇用木作框,高200厘米,宽32厘米,上下透雕”寿字”,总横长288厘米;用铜折页连接竖立,首尾两扇前曲,中间七扇平直。在瓷青纸屏心地上,四周绣寿字花锦镶边,百余人的泥金字画装裱其中,颇为壮观。
寿屏的首尾两扇分别是题头和落款,中间七扇,每扇两行,每行9幅,共126幅。上下左右四周两行寿字,中间横十竖五诗画,精心布局,匀称美观。寿字91幅,其中汉文86幅,新满文4幅,蒙藏文合书一幅。此外,有诗词5幅,画35幅。真草隶篆,书法各异,字字生辉;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妙笔生花。
在126幅作品中,有一幅无署名,据传为嘉庆皇帝所赠,是一幅上下顶格的隶书”寿”字,其余作品皆为当年名流,包括时下被炒得炙手可热的刘墉、纪晓岚等。这么多的达官显贵前来贺寿,与王尔烈当时的内阁侍读学士的地位不无关系,但表情达意的方式又与王尔烈的兴趣爱好极为相投。
据史料记载,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凤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过了二年,,清廷又特任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又被派遣到陕西道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时年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遂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禺旁页)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禺旁页)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王尔烈在仕途上虽然算不上少年得意,但一生敏于事而好于学,善诗文,工书法。有不少诗文作品和墨迹流传于世。而流传于民间的许多传说,更使这位大才子在当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关于王尔烈的才气,从其少年开始,就有民间传说。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戴着一顶草帽在庭院里玩耍,一位客商经过门前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很好笑,随口说了一句:“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驻足打量,看出他是一位奔走四方的商人,顺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
王尔烈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相传,有一年他曾作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乡试,招考举人。江苏、江西、浙江是人文荟萃之地,对于北方尤其对关外的人当然是不会放在眼里的。所以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议论纷纷。有人竟然嘲讽说:“北方人有什么学问,他会出什么好题,至多出个‘学而时习之’。”
这些话传到王尔烈耳朵之后,他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让他们知道一下北方人的本事。开考之日,考生们展开试卷,发现所考题目果然是“学而时习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为题,要求每篇文章内容不得重复,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谈。
这个看似容易却很难的题目,着实使这些南方秀才捉襟见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索枯肠,有的作第二篇已才尽词穷,等到作第三篇时几乎都交了白卷,考得一个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同时,王尔烈自己用“学而时习之”的题目,按着规定的要求,写了三篇文章。
考生们走出考场时,这三篇文章已贴在门前。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词藻、寓意、角度各具一格,使许多人拍手叫绝。有的人仍不服气,有意在考场门旁写一幅楹联的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进行试探,王尔烈看后马上写出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此时考生无不叹服,纷纷围拢他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为谁?”王尔烈巧妙地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这些考生无计可施,再也不敢说什么,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关于王尔烈不爱财的故事,在他的家乡更广为流传,这些传说使这个大才子的身上增添了可亲可敬的平民气。在辽阳市西关路南有一座翰林府,本来如此大的一幢宅地,已是一般人家不敢企求的了,而拥有这些的王尔烈,反倒因此而留下一段美谈。
据传说,王尔烈74岁那年,蒙嘉庆皇帝恩准衣锦还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京为官数载的王尔烈,要带回多少家财?返乡的队伍启程时,人们发现装载东西的大马车足有10辆以上,而且车上的板柜都加上了铜条和铜锁。车至山海关,前来迎送的是田总兵。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大奸臣和坤的女婿。
田总兵一边热情招待,一边用话打探,意欲找借口开箱验货。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语,王尔烈就是不上圈套。最后,还是撕破了面皮,把官司打到了皇上处。皇上一听,对车上载的是什么东西也产生了兴趣,于是降旨开箱验货。田总兵马上派人开封柜盖,满以为可以抓住王尔烈的要害,万没想到要磕头告饶的是他本人--柜子里哪来的金银财宝,全是清一色的砖头。
田总兵一边跪地告饶,一边迷惑不解地讨问。王尔烈告诉他:”我在京为官多年,辽阳老家房无一间,如今回乡养老,用有限的年俸买些砖瓦,在老家风水沟盖三间小屋,用以安度余生。”此事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嘉庆爷心有所感。便命从国库中拨出纹银,在辽阳城内修建了这座翰林府。
人生苦短,岁月无情,或以文采寄情,或以政绩铸碑,能青史上留名者已属不易,而像王尔烈这样以有才而不贪财的事迹为人们流传至今的,还不多见,也是辽河人物中有其独特之处的一个。
相传嘉庆皇帝在千山寻找木鱼石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踏遍千山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他的老师王尔烈的指引下找到这块奇石。
《木鱼石的传说》让人们知道了辽阳才子王尔烈,为了真实地还原这位传奇人物,辽阳文管办的工作人员先后到北京等地挖掘、收集王尔烈的历史资料,其中绝大部分历史资料是此前从未公开面世的。通过这些历史资料,辽阳文物研究人员纠正的不少误传,也印证了不少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把传说中的王尔烈还原为比较符合历史的王尔烈。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中,辽阳的文物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张2米多长的金榜,这是当时官员呈报给皇帝看的。这张金榜上记录了乾隆36年的殿试成绩,上面写着当时天下163名贡士的名次,而王尔烈的名字就在其中。
除了状元、榜眼、探花这头三甲外,王尔烈的名次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说,王尔烈在殿试中名列第四。也许仅仅凭这样的名次,这位“关东第一才子”难免让人有些失望。但是研究人员通过考证后得出惊人结论:在清代112次殿试中,王尔烈是关东众多才子中名次最好的,除了他,众多关东才子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或超过二甲第一名的名次。
辽阳文物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王尔烈的这种成就足以说明:为什么当时的老百姓对王尔烈非常尊敬和称颂,为什么民间不断流传着王尔烈的传说。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文物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王尔烈亲叔叔王组的履历折和履历片,也就是今日人们说的个人档案。上面清楚的记载着,王组曾担任刑部郎中。这证明了王尔烈的家族世代为官。
而在后人编著的诗集《瑶峰集》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王尔烈会同朋友重游下山时留下的一句“二十余年成阔别,漫将尘市述山灵”,这印证了王尔烈曾在千山求学的传说。
同时,辽阳文物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到的历史资料,纠正了不少关于王尔烈的误传:民间传说王尔烈乡试的时候在奉天府(沈阳),但是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记录奉天府曾经举行过乡试,由于当时辽阳这一地区属于中央管辖,所以王尔烈的乡试应该在顺天府(北京);民间传说王尔烈曾任江南乡试主考,但是在历史资料申,清代乡试主考官并没有王尔烈的名字,所以这一传说是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