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刘墉才学欣赏(1 / 1)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贴,后自成一家。刘墉的书法用墨厚重,笔健神藏,别具一格,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

刘墉的书法早年在康熙、乾隆酷爱董、赵书风的影响下,初师董其昌,进而遍涉颜真卿、苏轼各家,形成用饱笔浓墨来表现浑厚端庄的书法特点,其行书以随心所欲、意到笔到、不讲究线条粗细匀称而著称,尤长小楷。刘墉十分重视临习诸名家法帖,成名后仍坚持终生孜孜临习,乐此不疲。其浸润毕生,集诸贤之大成,深得个中真谛。清徐珂《清稗类钞》评价其书法“论者譬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近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康有为则称赞刘墉书法曰:“石庵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但同时也有人对刘墉用笔崇尚浓肥、挥肆自如的书风有不同看法,甚至刻薄地讥讽为“墨猪、兔类”。刘墉一生官运亨通,阁老书家,名震天下,当时各种趋炎附势、附庸风雅、以求一纸为荣的实在不少,因此刘墉的应酬之作也不在少数,甚至在疲于应付之时,命几个姬妾代笔应酬,以至于后来他的三个姬妾都能仿效刘墉的字迹,其中尤以摄夫人黄氏为甚,笔势极似,小楷几可乱真,传说连刘墉本人也难以辨别。这也就是造成以后刘墉的书迹进入市场后难求善价、市场定位与其帖学宗师身份不相符的重要原因。

正史记载刘墉极简,野史及民间传说颇多。相传刘墉科考,进行殿试,乾隆见其貌丑陋,想难为他,便让他以自身为题,咏诗一首。刘墉未加思索,脱口而出: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文武百官听罢,想戏弄而戏弄不出。乾隆也一声叹息,连夸刘墉不庸,并御笔一挥,钦点作本科状元。可见刘墉才学,折服于当朝。至于字,据说他从不轻易送人,就是皇上,不指名让他写,都不写。一天,殿上与皇上坐,乾隆问他练什么字。他反问您问的是大个的还是小个的。乾隆说大个的你能写多大?他答北京方圆四十里我能写一个字。乾隆怕他要那么大的纸笔,便问小个的能写多小。他说一个苍蝇头上写四十七个字。乾隆又怕他让皇帝满殿追苍蝇,不成体统,就一转念,要他和和珅在五分宽一寸长的纸上,写一万个字。和珅作难,他却提笔写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千万全有了,乾隆看罢,只得有赏。这一方面说明刘墉的机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字朝野公认,连善于书法的皇上也佩服三分。

刘墉聪明过人,又很有才学,只是脾气有些古怪。所以乾隆既离不开他又恼他。

这一天,乾隆来到御花园散心,遛累了,就坐在树下歇息,他身旁有许多大臣待候着。乾隆看见刘墉也在人群中,便冲他招呼说:”刘爱卿,过来。”刘墉向前走了几步,跪在地上问:”万岁唤臣有何旨意?”乾隆说:”我问你,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叫臣死――”他故意留下后半截话让刘墉回答。刘墉顺口回答:”臣不死不忠。”乾隆便指着前边不远的水池说:”好,联命你即刻跳进去,你自尽了吧。”在当时,皇上嘴里说出的话都是金口玉言,不听就是死罪呀!在场的大臣全愣了,心说:”这下刘墉是非死不可了”。刘墉不慌不忙地回答:”臣领旨。”然后站起身向水池一步步走过去。刘墉暗地里说:”想出我的丑,没那么容易。”他动了动脑筋,主意就有了。

刘墉走到了水池边上停住了脚,他躬着身子朝水池站立,先是侧着耳朵,好像在听水里的声音。然后又脸对着水面,嘴里念念叨叨的,过了一会,他又恭恭敬敬地朝水池中施了三个礼。在场地乾隆和大臣们直纳闷:”刘墉搞什么鬼呢?”眼瞅着刘墉转过身,嘿!又走回来了。

到了乾隆面前,刘墉说:”臣交旨。”乾隆这个气呀!他把眼一瞪:”你交的什么旨呀?到了水池你不往下跳,抗旨不遵,该当何罪?”刘墉说:”臣适才领旨后,走到水池边,刚要往下跳,看见从水里冒出一条龙。它对臣说:”刘墉你别自杀,你还有二十年的寿数,现在不该死。”臣对它言明:”万岁有旨,臣不敢不死。”它对臣说:”没事儿,你回去吧。万岁是最敬天的,哪能不顺天意?不会再叫你死了。”臣谢过龙王,就回来交旨了。

乾隆站起身手指刘墉:”你胡说,朕不信会有这事,走,看看去。”说罢带领大臣们走到水池前。乾隆低头瞧了瞧,水面上很平静,只有几条鱼在里面游来游去。乾隆问:”龙在哪儿?刘墉对着乾隆深深地施礼,说:”万岁爷是真龙天子,那龙王哪敢见您啊?它早躲回水晶宫里去了,众大臣也齐声奉承说:”万岁洪福齐天,那小小的龙王自然是应该回避的了”。

乾隆知道刘墉说的是假话,但也暗暗赞叹他的脑子真是太灵了,什么难题也别想难倒他。不由得怒气全消,苦笑着对刘墉说:”好吧,朕免了你的死罪,你再凑合着活二十年罢。”

下面是山东省诸城刘墉故居联:

心为大清,不要管刘姓何姓;

志在报国,何必分汉人满人。

据传,有一天,早朝已退,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不走,乾隆皇帝问他:“爱聊没有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事吗?”和珅说:“启奏万岁,我近日听说,刘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山东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比御花园还要讲究的园林。刘墉心存不轨,望皇上明察。”乾隆听了一愣,皱起眉头想道:都说你刘罗锅子为官清正,原来你也是个口是心非的贪官呀!于是决定趁南巡的机会,亲自到刘墉的山东老家察看一番。这一天,皇帝南巡的一队人马,来到山东济南府地界,老远就见一户民宅,杨柳成行,溪水环绕,真是一处风景幽雅的地方。走到跟前一看,门上写着这副联匾。乾隆思索了一会,觉得有点好笑,心想:普天之下,除了爱新觉罗氏我弘历这一支,有谁敢来妄称什么天下第一家呢?他想知道个究竟,就去扣门。随着敲门声,走出来一位黑胡子老头,约有五六十岁。乾隆问他:“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黑胡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乾隆跟随进到二门,老头敲了几下门,又迎出来一位花白胡子老头,大约七八十岁,乾隆躬身施礼:“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花白胡子老人也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乾隆暗自琢磨:这两位老者仪态高雅,举止非凡,必然有点来历,断然不是一般人家。这时候,第三道门已经打开,迎出来一位白胡子老头,约模有百岁开外的年纪。他穿着一身素色衣服,手拄一根龙头拐杖,乾隆赶紧上前施礼。老人连忙把皇上搀扶起来,说道:“请万岁免礼。”皇帝的随从正在纳闷:皇上是一国之君,为什么向一个乡下老人行礼呢?就听乾隆对老人说:“我在年幼时,听皇祖(康熙)对我说,他曾经把一根龙头拐杖赏赐给济南府的一位功臣,这根龙头拐杖被敕‘上打君,下打臣’,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怎么敢失礼呢?”白胡子老人微微一笑,高声喊道:“皇上驾临敝舍,家人快来迎接。”这一声好似洪钟,传遍几层院落,不一会儿,全家百十来口人都跪在当院,拜见过了皇上,然后又都散去了。”乾隆跟着白胡子老人来到堂屋,他已经对大门上的横批有了点理解,但他还是问道:“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那老人捋了捋尺把白胡子,慢慢地说:“我家自秦汉以来,宗族兴旺,枝蔓繁盛,遍及天下各府州县,算起来总共出了八十个翰林,三个状元,十二个宰相,成百个王侯,如今老夫我是五世同堂,全家共有人丁一百单八个。”说着,从柜橱里取出一卷黄绫来。打开一看,写的是“天下第一家”,下署康熙某年御笔,印有皇帝的玉玺。乾隆对老人说:“这么说,这就是刘爱聊的家了。”老人点头说:“刘墉正是老夫的重孙。这孩儿性情直憨,恐有不周之处,还望皇上海涵。”乾隆说:“正是因为刘墉秉公正直,我才如此器重他呀!”这时已是正午,老人说:“已到午饭时刻,臣无备,请皇上赏光,就在寒舍用膳。”乾隆点头答应了。只听钟声一响,端来了饭菜。皇上还以为是山珍海味呢,没想到是一个盘子里盛着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两碗青菜汤。老人把窝头切成四块,递给皇上一块。乾隆勉强吃下半块窝头,就再也咽不下去了,剩下那三块老人全吃光了。乾隆看着老人吃得是那样香甜,断定他是粗茶淡饭,勤俭度日惯了的人。心想:这与和珅家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是无法相比的。乾隆南巡返回北京后,对刘墉更加赏识、更加信任了,相反,对和珅却增加了几分疑虑。

湖北省武汉市民间收藏家陈祖坤家中,有一副刘墉手书墨迹汉绣联:

有猷有为有守;

多福多寿多男。

经鉴定,这是一副汉绣对联。这副绣品色彩绚丽,长112厘米,宽30厘米,红色的缎面上绣着“有猷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落款是“石庵刘墉”,并绣有印章。陈祖坤介绍,此对联是他在新洲一农家觅得。他还出示了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高汉玉的来信:“从照片来看,是一副刺绣花卉组成的堂幅对联。在清代,这种用花卉纹组字的形式并不多见……这是一件少有的绣品。”武汉文物鉴赏家王瑞华说:该联应是清末时期的汉绣。估计是后人描了刘墉的字,然后制成绣品。汉绣传人任本荣称:花卉纹组字是汉绣的特色,他曾见过许多清代汉绣绣品,但都毁于“文革”时期。

山水有情娱永日;

古今无尽寄长年。

——瓯渠村收藏刘墉手书墨迹联

浙江省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近日发现清嘉庆三年刘墉题写的这副对联。落款署:“嘉庆三年夏石巷刘墉”,并盖有刘墉印章。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崇文习武的古村,名人辈出,民间民俗文物众多。这副古对联是瓯渠村民祖上流传下来的,距今虽有200余年的历史,但保存完好,墨迹清晰。现瓯渠村民俗博物馆已将对联复制,供游人观赏。

镜水屏山开胜境;

瑶林珠树撷名香。

——刘墉手书墨迹行书联

时人对刘墉和王梦楼的书法有“浓墨宰相(也有说浓墨状元),淡墨探花(指镇江人王梦楼)”之美誉。刘墉的行书七言对联,就充分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刘墉又擅长于草书,他继承了北宋苏轼开创的”韵胜气贯”、“尚意”的书风,他赞扬苏东坡的草书《黄州寒食诗帖》曰:“笔软墨丰皆入妙,无穷机轴出清新。”他以“苏体”书写的苏轼三首诗,潇洒超逸、酣畅淋漓、惟妙惟肖,更为称绝。刘墉的墨迹传于世者,有由其侄儿刘镮之(嘉庆朝户部尚书)刊刻行世的《爱清堂石刻》。刘墉的诗也值得称道,但可惜留传下来的太少,只有由其侄孙刘喜海辑其遗诗成集,于道光六年(1826年)刊刻行世的《刘文清公遗集》17卷,《应制诗》3卷。英和赞其词章曰:“其言冲然以和”,“浏然以整,而又贯串乎经史,宏览乎诸子百家佛老小说,故其言高而不华而不缛,雄而不矜,逶迤而不靡世。”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称刘墉的诗“清新超悟,有香山东坡风格”。这些评价都有中肯的成分,人们从仅存的《刘文清公遗集》中也可看到这一点,他的诗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如他在乾隆三十一年写的一首《从军行》道:“辛苦长防万里秋,归期休问大刀头。不惊夜火烽传警,却怕新声笛起愁。”真实地反映了军旅生活的思乡之苦。《甲辰重阳节十刹海灯下》写道:“天际白云吹尽,林间黄叶飞来。原自不离色相,何曾一惹尘埃。明月同光处处,莲花妙印心心。会取定中不隔,无劳梦里相寻。”写出了当时的季节风景和他对佛学的认识。题跋更是如此,一首《题画》说:“一树垂杨万缕金,春风澹**碧波深。闺人倦绣间相约,来试纶竿就绿荫。”描绘了闺中女子春天出游的情景。

南极一星朝北斗;

五云多处是三台。

——谢振华收藏刘墉手书墨迹联

谢振华,1948年生,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钻石商会古玩玉器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海珠区、番禺区收藏家协会理事。上世纪70年代中涉足收藏,藏品主要以明、清至民国的名家字画为主,兼藏陶瓷、玉器、端砚等。在谢振华藏室的一角,挂着一副对联,为清朝一代名相刘墉所作。刘墉又名刘罗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今人熟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而且智慧超凡的宰相,其实他还是清乾隆年间四大书法家之一。该副对联所书的是“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所用的纸是官场纸(当年达官所用的一种纸)。为了搜集这副刘墉的真迹,谢振华当年还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辛苦: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他从新会的一个朋友处得知南海有位乡村藏家收藏有刘墉的真迹,便开着摩托先到新会接上那朋友,再从新会开到南海,当天寒风刺骨,飘着雨丝。深夜赶到时,谢全身已湿透,“不过,得到这副对联还是很开心。”谢说。

闲中觅伴书为上;

身外无求睡最安。

——沈秉成收藏刘墉手书墨迹联

在苏州,耦园几乎家喻户晓,但知道园主沈秉成是一位著名藏书家的人较少,知道园内有一藏书楼叫“鲽砚庐”的那就更少了。沈秉成是清咸丰元年的进士,曾做过两江总督,有政声。清代末期辞官寓居苏州时,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请名画家顾芸规划设计,扩建增筑成耦园。园分东西两部,西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列山石,以藏书楼压其背,小轩隐其前。此藏书楼名曰“鲽砚庐”。沈秉成喜藏砚,在京师得千阳石,似渔形,制为二砚,名曰“鲽”,乃以“鲽砚庐”命名书楼。经学大师、曲园“春在堂”主人俞樾为之赋诗云:“何年东海渔,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堪为文房佳话。楼为二层飞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楼,整个格局为曲形,只见楼上楼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清冷。这种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园家计成《园治》关于书斋的造址原则:“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这座藏书楼保存如此完好,在苏州也是仅见的。沈秉成在园内曾题对联:“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之句。清刘墉在园内手书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从对联可以看出,当时沈氏辞官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以园为乐,以书为伴。其时,苏州著名藏书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都是其藏书楼的雅客,经常前往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由于园内的文化氛围浓厚和藏书楼的藏书基础,因此在沈氏过世后,大量文人在此借住,研究学术。吴昌绶为近代著名刻书家,其精版本目录之学,寄寓耦园时潜心校雠古籍,搜集遗文,刊有《双照楼丛书》,其中《景刊宋元本词》61卷,旨在保存宋、元、明刻本的真面目,精美绝伦,被词学家称为“在我国词史上可谓空前之创举”。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祖谋,去职后归居苏州,寄寓耦园之“织帘老屋”,时词学家郑文焯、曹元忠常至园中共同商讨词学。朱氏在园中辑历代词,后刊为《疆村丛书》。1939年,史学家钱穆,自昆明重返苏州,居住园中,潜心治学,完成了《史记地名考》、《国史大纳》等著作。1946年,史学家顾颉刚也曾借住在园中静心研读。耦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原因之一是与耦园历史上所附的人事是分不开的。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如今鲽砚楼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这仿佛是古今藏书家无法逃避的宿命,但其留下的文化氛围,还留在当今甚为热闹的耦园。

清风偶与山阿曲;

明月聊随屋角方。

——何文秀收藏刘墉手书墨迹联

此联为旧装原裱,高132厘米,宽32.5厘米,上联“清风偶与山阿曲”,下联“明月聊随屋角方”。上款“瑜圃属”,款上钤“御赐清爱堂”印;下款“石刘墉”,款下钤朱文“刘墉印信”、白文“石”二印。此联楷书笔势厚实丰泽,于端庄中含秀润,圆转中见雄阔。“清”、“曲”、“角”、“方”诸字结字颇有特色,转折处采用圆转的笔法,横轻竖重,蚕头燕尾,两竖笔微带弧形的特征十分明显。综观全联,既有颜体雄伟大气的气魄,又有苏书秀颖俊逸的风采,应属刘墉中年精力旺盛、书艺鼎盛时期的精要之作。刘墉书法,各重一时,当时踵门求书,以得一纸为荣的人实在不少,使他穷于应付。相传在不得已时,曾命几个姬妾代笔。包世臣《艺舟双楫》称:“诸城有摄夫人黄氏,笔势极似,诸城晚年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

镜里有梅新晋马;

金中无药旧唐鸡。

——刘墉撰题

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费解对》(大东书局1925年印本,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1月第1版,P431):诸城相国为人书联,常书此联十四字。见者皆不得其解。阳湖汪子渊太史解之曰:“上四字,盖用‘梅里梅花白发新’也。晋马者,晋人有屈产之乘,隐喻其马齿加长也。下七字用《唐君房碑》:‘鸡犬皆升仙’也。言金中无药,则鸡犬不得升仙也。

两登耆宴今犹健;

五掌乌台古所无。

——刘墉题北京市虎坊桥阅微草堂

阅微草堂的门楼,座落在草堂院落的东北角,向南开门,正临大街。由门楼进入,径直向里,是一条通向后院的长廊。进门向左,就是阅微草堂的前院。前院有一座假山,山下巧设一洞,可通向长廊,名为”泄云洞”,洞前一池花圃,花圃周围,梅、兰、竹、树相间而生。假山西面有一泓清水,叫作”凝碧池”,凝碧池的北面,就是纪晓岚的三间书房,自西而东,依次名为“绿意轩”、“瑞杏轩”、“静东轩”。

在这三轩的墙壁上,爬满了葱绿的藤萝。穿过瑞杏轩,是草堂的中院,北面是五楹瓦房,中间是客厅,西侧为寝室,蔼云、卉倩曾居住在这里。房前有两株海棠,长得茁壮茂盛,枝杈已经齐着屋檐,这是为了纪念文鸾,特意栽种的。穿过中间客厅,就来到草堂的后院,东侧有一株古仆的槐树,西侧有一株高大的梧桐,因此树下的房屋,又分别叫作“槐安国”和“孤桐馆”,马夫人和沈明生前曾住在这里。从后院和中院,都可入东面的长廊,直抵草堂大门口,长廊内张挂着当时名人的书画,寿辰之前,纪晓岚将自己题咏宅邸的几首诗,请书法名家写成诗幅,装裱后张挂在廊内和室内:阅微草堂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嘉庆八年六月,是纪晓岚的八十大寿。阅微草堂修葺一新,大门上镌刻着这副刘墉撰题书写的对联。刘墉的这副联相当出色,将纪晓岚一生的两项殊荣写了进去,称赞了他在乾隆五十年、六十年两次出席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并有从乾隆五十年到嘉庆二年,纪晓岚五次专任或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殊荣,这种经历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只有纪晓岚一个。

云容水态不相厌;

画意诗情分与投。

——刘墉题江苏省镇江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市中心(大市口)东北4.5公里的长江之中,海拔70.7米,周2000米。因满山苍翠,宛如碧玉浮于江中,又称“浮玉山”,为现时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风景。焦山原名樵山,传说宋真宗为纪念曾隐居山中的东汗处士而改名焦山,并沿用至今。焦山山水天然真实,向以古树名碑饮誉遐迩,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与金山相对,素有“焦山山裹寺”的说法。焦山历来为军事要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曾率领将士驻扎焦山堵截金兵。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英舰侵入长江,曾遭到焦山炮台守军的英勇抵抗和打击。山南有定慧寺,寺东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珍藏历代碑刻400多方,新建的国际碑林,是书法爱好者经常涉足的地方。

彭城魁元无双士;

雍丞疗馔第一家。

——刘墉题江苏省徐州著名饭庄易乐居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月,朝廷协办大学士刘墉因赴南京公干,路上偶感风寒,决定在徐州小憩一日。徐州官员在南郊易牙斋设宴款待刘墉。刘墉虽然食欲不佳,却对席上的养心鸭子、四蹄丸子、杏仁豆腐和三正鸡等菜感觉特好。这四道菜不仅味道不同一般,而且食后浑身清爽,第二天感觉身体好了许多。本想在徐州多呆几天,无奈急务在身,不敢耽搁,只得火速起行。办完公事,刘墉决定回京途中再在徐州停留一日,刘墉不仅学识丰富,而且书法超群,第一次到易牙斋时,店老板不知道他是谁,不敢造次。此次重来,凭他的经验,店老板很可能会求他留下墨宝。因此,他在来徐的路上,心里已经有所准备。果不其然,二进易牙斋,酒足饭饱之后,店老板恭恭敬敬端来文房四宝,恳请题字。刘墉欣然应允,从容撰题书就此联。众人见后,争相拍手称好。店老板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对此墨宝爱不释手。为防损坏,没敢贴在店门口,而是挂在客堂中,精心加以保护。刘墉写此联时年44岁,正是官运亨通之时。后来,随着刘墉官位的升高,这副对联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致刘墉题联的故事成为徐州饮食界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彭城魁元无双士”,是指清代康熙年间徐州籍状元李蟠,他是徐州历史上惟一的一名状元。“雍丞疗馔第一家”则是称赞易牙斋的佳肴味道好,疗效真,有盖过天下之意。雍丞,即易牙,春秋时代雍人,名丞,字易牙(一字狄牙),被齐桓公任用为御厨。善调味。齐桓公宠爱的卫姬生病,易牙调理烹制食疗菜数种,五味兼备。敬献卫姬,食之病愈。为此深得桓公赏识。易牙不仅是古代的食疗大师,也是中国食疗的创始人,同时与徐州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相传他曾三赴彭城求师,学习彭祖的烹饪方法,世人称他是彭祖的再传弟子。前人有诗赞云:“雍丞善味祖篯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盏宴王卿。”是说他三访彭城,厨艺精湛。齐桓公九会诸侯时,他任总司庖,他创制的八盘五盏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启匣尚存归国诏;

解弢时指射潮弓。

——刘墉题浙江省杭州钱王祠

“弢”,谓弓袋,“解弢”,即解开弓袋。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有妻室6房,生子33人。他执掌吴越国后,先后派自己的子嗣充任各州的长官。后来,宋太宗将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一家接到汴京定居。世代相袭,钱王的后裔便在各地分布开来。钱镠子孙,簪缨累叶,人材蔚起。远的不说,单当代便有著名水利专家钱夔、钱正英父女,都是著名的水利专家,父亲取得美国水利工程硕士学位,女儿当了水利部长。国家级名人钱昌照,著名古文学家钱基博,中西文学研究泰斗钱钟书,著名文史学家钱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钟韩、钱临照,著名文学理论家我玄同,著名工程力学家、大连工学院院长钱令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院副院长钱志道,植物学家钱崇澍,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钱宁,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致榕,著名书画家钱松?、钱君匋、钱紫筠,著名作家钱杏?,著名蛇王钱龙飞、革命烈士钱壮飞,在台湾还有著名学者济锷,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均及前台湾“外交部长”钱复和正在南京帮助设计高乐夫球场的台湾著名设计师钱南欣先生,都是钱王后裔。钱氏英才如满天繁星,不胜枚举。

头上青天为父母;

堂前翁姑即神仙。

——刘墉题山西省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

晋中祁县的乔家,因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曾在此拍摄,引得游人的脚步踏破门前青石。其实,乔家从不纳妾,早早将之列入家规“六不准”之首条,哪有红灯笼让你窥探风月?乔家庭院门廊,挂着的是古朴对联,却不大为人在意。那些岁月留痕,已渗出铜锈般的青绿,诉说着乡间哲学和绅门情致。譬如乔家正院这副“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有点统领全院“联魂”的气势,缘于它表达了儒商乔家在平遥古城的“日升昌票号”,有刘墉撰书的这一副对联挂在客厅,又见乔家经商童叟无欺,以诚信广开财运。

亘古来今,云闲天淡;

佳时令节,竹笑兰言。

——永昌镇朱村徐医生收藏刘墉手书墨迹联

2003年6月,浙江省兰溪市发现了清朝大学士刘墉题写的一副楹联。在该市永昌镇朱村一徐姓乡村医生家中,这副祖传的木制楹联长1.6米,宽0.3米,上联为“亘古来今云闲天淡”,下联为“佳时令节竹笑兰言”。刘墉的落款及印章清晰可辨。兰溪市文物主管部门经过鉴定和比对,初步判断此为刘墉真迹。这家主人称,据流传下来的说法,当年刘墉被贬官到现在的金华市做城门官时,他家祖上可能与刘墉“同事”过,而且交情甚厚,也许这是刘墉当年赠与他祖上的。但这还有待考证。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

——刘墉题天津市蓟县盘山江山一览阁戏台

天津市蓟县的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三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清乾隆帝曾八游盘山,并留下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之句。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即刘罗锅)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镇民石村某村民收藏刘墉手书木刻联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政协组织有关学者对散落民间的古文物进行考证时,在樟山镇文石村一村民家中发现了由清朝官吏刘墉手书且保存完好的两副木刻楹联。这两副木刻楹联均采用樟木材质。其中一楹联为六字联:“有猷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另一楹联为十一字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有学者对这两副楹联进行考证后认为,其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法度整然,为后人赏析刘墉的书法艺术成就增添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也吸引人们从其联语阐述的哲理中,去体验其为官为人的操守和情怀。刘墉,清朝官吏。近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和电影的播放,刘墉的雅号“刘罗锅”已是家喻户晓,“罗锅”即驼背之意。对刘墉为官的评价,历史上各类记载褒贬不一,不过,在清代书画界,刘墉“工书,有名于时”。

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

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刘墉题江苏省苏州虎丘拥翠山庄抱瓮轩

拥翠山庄园门居南,门前石阶井然。门楣“拥翠山庄”用正楷书就。大门左右两壁白墙上嵌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上他处移置于此。据李根源〈虎阜金石经眼录〉所载,“龙、虎”两大字为乾隆五十年参议蒋之逵所书,原在五人墓东蒋参议祠内。园基为台地状,依山势分四个层次,逐层升高,总平面呈纵长方形,范围虽小,但由于每层台地的布局都不相同,景色十分丰富。入山庄门,为园之第一层,地势最低。其间建有抱瓮轩,面阔三间,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名轩。轩内原有刘墉撰写的这副对联。意谓轩对面是真娘墓,有幸与之为邻,因为真娘与名妓苏小小齐名,一泓清洌甘美的泉水从何处来,只有去问憨憨和尚了。随山势而上,第二层园景为四角形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因泉而置。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废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亭之西北两面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形似龙、虎、豹、熊,和外墙题字相呼应。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配置白皮松、石榴、柴油薇、黄杨,散植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间,墙内墙外森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

学到会时忘粲可;

诗留别后见羊何。

——刘墉赠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吴家

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距市区20公里,一个偏僻、宁静、民风古朴的山村,因拥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民居而闻名遐迩。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距今约250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整体布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由6个大厅、12个小厅、24个天井、192间房、360根木柱组合而成。古厝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栩栩如生。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古民居之杰作。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引起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关注。翠郊古民居的兴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历经13年、耗资白银2万两。光在同一时辰竖立360根木柱子就动用了1000多人。清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与吴家关系甚密,曾赠与“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寄望于朋友间读书有成,友谊长存。古民居还保留着宋代大诗人苏轼亲笔题字的笔简、清代宫灯等珍贵文物,保留着斗鸡、布袋戏表演等传统活动项目,传承着一个古老家族的故事。

务观万篇,半皆归里作;

启期三乐,全是达生言。

——刘墉赠赵翼

赵翼任官不久,即辞归故里,主讲安定书院。上联“务观万篇”,典自陆游,字务观,南宋诗人。—生作诗近万首,多半为辞官归里后所作。下联“启期三乐”句,“启期”,典自传说中的古贤人荣启期。曾答孔子问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电,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兔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郊外黄花,似金钉钉地;(乾隆)

城内双塔,如玉锥锥天。(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在河北涿州市城里东北角儿上,矗立着两座钻天的宝塔。两塔相距在半里多地,北塔高七尺叫云后寺,南塔高六尺叫智度寺,那还是大辽太平十一年时建的,到现在已有95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乾隆下江南来到涿州地面儿,老远的就瞧见了这两个白塔。再一看城外,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一时诗兴大发,就和刘罗锅子对开了对子。乾隆说上联,刘墉对下联。那两个白塔都在三四十丈高,可不是玉锥锥天吗?这对联对得太妙了。可是乾隆和刘墉光是看见这两个白塔好看,却不知道双塔还会冒烟,双塔睛烟可算是涿州八大景中最好的景色了。双塔睛烟是怎么回事?

老人们都说萧天佐、萧天佑是两条恶龙转世。大辽攻宋的时候,他们来到涿州地面作了不少的孽,老天爷发怒,就把他们俩打入地狱。萧天佐、萧天佑就埋在涿州城东北。可是,这两条恶龙被埋了也不老实,两座坟变成了两个海眼,黑水冒出地面,淹没附近的七村八寨。老百姓们磕头祷告苍天,求神仙把这两个海眼堵上。一天傍晚,天空中五色祥云朵朵,有两朵象芙芙蓉花一样好看的云彩在两个海眼的上空飘飞。原来,这是天上的神女:一个小姑一个嫂子。她们要修两座宝塔把海眼堵上,并约定天明以前修成。天黑后,姑嫂二人忙了起来。小姑修北塔,嫂子修南塔。修哇,修哇,一个比一个修得快,一个比一个修得好。天才四更,她们就都修好六层。正在这时候,嫂子的小孩子哭了,嫂子的奶也胀了。没法子,嫂子只好去给孩子喂奶。过了一会儿,“咯咯咯儿!”鸡叫了。小姑子不慌不忙地修完七层,末了把自己的纳鞋底儿的锥子安在了塔尖上。嫂子呢,一听鸡叫慌了神儿,这可怎么办?一下炕看见锅台上放着个盖锅的浆蓬,右手抄起它左手系着衣扣儿就飞上了南塔,把个浆蓬结结实实地扣在了塔尖儿上。不信可以看:北塔比南塔高一层,那塔尖明明是个锥子,那针尖儿下边的葫芦儿和我们现在用的针锥把儿一模一样。南塔呢,比北塔少一层,那是嫂子给孩子吃奶耽误的。塔顶是圆的,那形状和我们现在用的浆蓬一模一样。因为修塔的是小姑嫂子俩,所以又叫姑嫂塔。再说,这两条青龙被压在塔底下还是不服气。太平年月涿州地面上常有五色祥云环绕,一到大灾之年,两个塔就冒烟了。人们说那是萧天佐和萧天佑在塔底下折腾呢。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水;(刘墉)

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头。(纪昀)

——纪昀应对刘墉

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乾隆)

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刘墉)

——乾隆、刘墉合题河北省安州柳庄子村某村夫141岁高寿

传说,有一年刘墉陪同乾隆去安州私访。那时候村与村相隔几十里,街里也没有饭馆。两个人走了一天,又饥又渴。当他们俩来到柳庄子村时,正赶上村里的一个老头过寿日。刘罗锅灵机一动,对乾隆说:“皇上,咱们也上一份礼吧,这样咱们就有饭吃了。”乾隆点头表示同意。刘罗锅上礼的时候,庆喜的人们都走了,光剩下礼房和帮灶的人。写礼的人问:“你们是哪里的?”刘罗锅说:“京城皇村的。”“写什么名字?”刘罗锅想了想说:“姓乾名刘。”这时房东老头来了,一看他两个就知道不是一般人物,便热情地邀请他们一同就餐。吃饭的时候,老头说:“今天是我一百四十一岁大寿,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不算多。有今年,可能就没有明年了。你们都是文人,给我留个纪念吧!”礼房的人插嘴问:“留个什么呢?”老头说:“给我留副对子吧!”便说便让人准备文房四宝。乾隆皇帝略略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写了上联。然后把笔交给刘墉说:“你写下联吧!”刘罗锅接过笔,马上写出了下联。老头看后非常高兴,连连说:“这对联太好了,这对联太好了!”乾隆、刘墉走后,人们都很纳闷,这两个人才气这么大,到底是什么人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乾隆皇帝和吏部天官刘墉刘罗锅。此联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此联另一版本为乾隆和纪昀合撰,见《清·纪昀》之《纪昀合撰、应对联》。

大佛寺前,竟有千娇佳妇;(乾隆)

小家碧玉,俱属万岁臣民。(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乾隆身边大臣中多有机智善辩之才,乾隆贵为皇上,既好与群臣开个玩笑,又要保持身份的尊贵。而大臣们在乾隆面前,既应抒发观点,适时进谏,又须防皇上迁怒,应答时非常小心。于是,许多对句就采用了含蓄的方法,寓意其中,充满着着巧妙与机智。据说乾隆是个“风流才子”,有些贪恋美色。一天刘墉跟随他出访,在大佛寺门口,见他看着一位美貌少妇发呆,便觉不妥,故意问:“是否凝思佳对?”乾隆不禁脱口道出上联,说罢催刘墉对下联。刘墉觉得该打消他这个念头,就婉转地对以下联。乾隆明知其用意,虽有些不悦,却也收回心思移开了脚步,细思这个对句确也是对得十分精妙。

半壁山,山中石,稀烂棒硬;(乾隆)

武烈河,河内水,翻滚冰凉。(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乾隆出对也有游戏或粗俗一些的,象是与对方开个小小的玩笑,却是别有味道。如民间老艺人杨志民讲述的《刘墉与皇帝对对联》的故事说:乾隆与刘墉登“四面云山”亭上观景,见山庄对面的半壁山,山石**,大大小小,灵机一动就出了这句上联,让刘墉对。刘墉一时不知如何答对,抬眼往东一看武烈河水滚滚东去,不觉句上心来,忙对以下联。乾隆接下又指武烈河边的罗汉山与南面的僧帽山戏说一上联(见下)。

罗汉光头,为何不带僧冠帽?(乾隆)

拐李腿瘸,焉能走过天桥山?(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刘墉联想到远处的天桥山答对下联。这上联词语粗俗,但对得也算精妙。只是刘墉这联稍有欠处,“拐李”虽与“罗汉”相对,但“罗汉”指的罗汉山,乃城中一景,而“拐李”虽字面相符,却无实地实景可录。虽有欠处,但此联实在难对。据说后来不少文人学士争相为此联续对,终未有满意之作,刘墉对得上来也算是不错了。

风吹鸟巢,二三子连颗击地;(乾隆)

雨打荷叶,众诸侯顶帽朝天。(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相传某日,乾隆皇帝光临宰相刘锣锅家,正值山雨欲来,一阵风起,屋檐下巢边的雏燕被吹落了几只。此时,乾隆皇帝便有感于心。进得门来,刘锣锅慌忙来迎,叩拜谢恩,大礼过后,乾隆皇帝突然想出一联,要刘锣锅对,上联是:“风吹鸟巢,二三子连颗击地;”刘墉听罢,确实为难,此联一语双关,这“二三子”指的是诸侯,“连颗击地”是谐音双关,既“连科及第”,喻指中了状元,乾隆皇帝赐联高妙。刘墉正为难之际,窗外已经下起雨来,忽见景山之上,一群猴子正在雨中,为了避雨,猴群便把池边的荷叶摘下扣在头上。看见此景,刘墉豁然开朗,拍手道:“启禀皇上,有了。”乾隆道:“对来”。于是刘墉便对出下联:“雨打荷叶,众诸侯顶帽朝天。”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连连称赞对得巧妙。原来下联的“众诸侯”正好和上联的“二三子”相对,指同一事物,从表面上看,并不对仗,(应该是数量词相对)但是,“众”和“诸”都是指“多”,所以应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再看“顶帽朝天”,喻指对天子的尊重,用猴群取代群臣,一语双关。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纪昀)

——纪昀应对刘墉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采丝为綵,又加点缀便成文。(戴东原)

——戴东原应对刘墉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人言为信,倘夫尚书乃小人。(董曲江)

——董曲江应对刘墉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氷。(陈半江)

——陈半江应对刘墉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嫦娥)

——艺妓嫦娥应对刘墉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刘墉)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也称奴。(小如)

——艺妓小如应对刘墉

别有风味,雪煮狗肉成上品;(刘墉)

洞天佳肴,梅花佐酒大不同。(郑板桥)

——刘墉、郑板桥合题扬州别有洞天狗肉火锅店

相传清乾隆年间,扬州书画海内闻名,而“扬州八怪”是尽人皆知,这八怪之首当推郑板桥第一,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但行事怪癖,达官贵人厚金买字,板桥不卖,贫老孤儿分文没有,板桥却能慷慨相赠字画,在扬州传为美谈。板桥生性简朴,只有一嗜好,那就是喜食狗肉,每到冬日,当炉热酒,有狗肉相佐,则为平生第一大嗜好也。话说一日,天降大雪,扬州乃江南之地,雪极之少见。板桥颇想踏雪寻梅之雅,于是,带一书童,往城南而走。为何去城南,因城南的梅花最好。到城南过一小桥,见有一院落,梅花开得正旺,大门上题一匾额“别有洞天”写得古雅朴茂,引人注目,又闻有肉香飘忽,历久不散,板桥提鼻闻是狗肉的香味,这可正对了板桥的心思,可这狗肉的味道与往日不同,香的动人心魄,让人必食之而后快!板桥吩咐书童,我欲结识其家主人,你去通报,就说郑板桥来访!说罢转身一旁桥边等候。过了一会儿,那书童手中拿了一张纸,说:“先生,那家主人说久仰你的大名,但不知是真是假,出了一个上联让您对。”哦?!这下板桥可来了兴致,对联,小菜一碟。板桥接过上联,略一沉吟,笔走龙蛇,对上下联。那童子奔跑如飞,送去了。片刻只见大门洞开,里面走出一人,弓腰驼背,是个罗锅。那人走到板桥近前一抱拳“板桥先生,在下石庵,请里面叙话”!板桥大吃一惊,连忙回礼,与那人携手入室。石庵是谁,乃名臣刘墉也,因得罪权臣和申,被皇上贬到扬州看起了城门,那刘墉宠辱不惊,却雅好书画,早想结识怪杰板桥。他知板桥常来城南,就在此买了一处宅院,取名“别有洞天”。恰好天降大雪,刘墉告假回家,用火锅焖起了狗肉。这焖狗肉可是刘墉的独门绝技,因其祖上为医家,曾以狗肉为主料,佐以龟汤和煮,专用于延年益寿,补养身体,可得奇效。刘墉家传,用此秘方绝技。得知郑板桥到此,这下派上用场了。却说板桥与刘墉走进客厅见门上有副对联联上写“别有风味,雪煮狗肉成上品”;下联配“洞天佳肴,梅花佐酒大不同”。此即为二人先前所对之联也。二人相视大笑,共享狗肉。品尝之余,板桥赞叹“这狗肉火锅,以龟汤入美味,真是别有洞天啊!”刘墉拍手称妙,连声说:“谢板桥兄为狗肉赐名。”板桥一楞,恍然大悟。他真诚的对刘墉说:“石庵先生宠辱不惊,在下敬佩之至。愿以墨存世,以志后人”。说罢挥毫写下八个大字:“别有洞天狗肉火锅”刘墉与板桥结为知己。后来,刘墉官复原职,“别有洞天狗肉火锅”得以落户京城,这“狗肉火锅”以其龟和、补汤、味美号称“三绝”而名扬天下,流传至今。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捆成四束;(乾隆)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盖作两间。(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乾隆)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刘墉)

——刘墉应对乾隆

1959年9月9日傍晚,毛泽东主席乘坐的火车停在密云县龚庄子村南。……主席对密云人民生活非常关心,他问:“密云是穷县还是富县,群众生活好吗?”阎振峰同志说:“据县志记载,近500年来,这个县多是水灾,还有旱灾,现在仍是缺粮县,人民生活比较困难。”毛主席听到这里,就风趣地问:“你知道乾隆与刘墉用县名联起的对联吗?密云县不下雨旱了三河县,玉田县有地难丰收呀!现在修了大水库,这副对联应该改了。”毛主席说的对联,是个民间传说,乾隆与刘墉私访时,乾隆用四个县名出了上联。刘墉也用四个县名对以下联。全联共嵌入密云,三河、玉田、丰润、怀柔、遵化、顺义、良乡等八个县(市),且构思奇巧,无斧凿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