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3)(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822 字 8个月前

云山同志是北方人,张家港人给他的印象完全是想象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和气度,说明了张家港人的独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家港地处长江奔腾入海之前的喉咙之口,千百年来它一面伸展双臂接纳上游奔腾而下的滔滔长江水,一面又挺胸抵敌潮生潮落的大海潮汐,它因而粗犷,因而豪放,说话要与涛声比高低,做事要同浪潮比力量。张家港人从祖辈那里知道,要想活命,就得步步赶在浪尖上行走;要想成功抵达彼岸,就得急流勇进不畏险滩……

这就是张家港人。

曾有诸多社会学家研究过张家港精神,而且将其精神总结成“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十六个字。但我要说的是,除此之外,张家港精神,还有那种长江蕴育的江浪文化和独特性格。长江的文化和长江的性格是什么?简而言之,它应是一种千年累积、厚积薄发和千里不懈、勇往直前的那种豪情。

在张家港市成立之前,沙洲作为“苏南的苏北”之地,就曾经为摆脱自己落后的命运奋争过,而且有过享誉全国的一鸣惊人之举,这也说明了张家港人(老沙洲人)血脉里流淌的本是一种大江气魄。

第2节“秦大胆”创纪元

说张家港,肯定是离不开秦振华这个人的。虽然有人说“张家港精神”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但如果离开了秦振华这个人,张家港和“张家港精神”就不会那么名扬四方。

秦振华是创造张家港新纪元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性人物,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老实说,见过秦振华的人没有一个不被这位说话爽快、**四射的江南“东北汉”所折服。他是地道的苏州本地人,但正如刘云山同志的直感一样,他的长相、他的气度、他的语言,甚至他的动作,少有吴人之气,反倒是一个十足的“北方大汉”。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写苏州改革开放30年历史,没有秦振华的篇章肯定是残缺的。因为在历届苏州干部中,我听到“苏州经验”中的三句话里,其中有一句是关于张家港,而评说张家港,少了秦振华,史剧就唱不起来。

2008年春节刚过,我到张家港采访。这是与秦振华第一次见面,但我们俨然像认识已久的“忘年交”。1936年出生的秦振华,坐在我面前,一张嘴,手足并用的气势,根本看不出他是与我父亲一代的人。

“我也是常熟人啊!”秦振华会套近乎,使得我们之间一下成为无拘无束的“老朋友”。听这位张家港人一讲他的身世,才知真是那么回事:本来张家港的前身沙洲县就是从我老家常熟分出去的一部分,而秦振华说,他1956年参加工作就到了常熟县城,“我在常熟干了7年。1962年沙洲县成立,我才调回到杨舍镇的……”秦振华一解释我才完全明白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改革人物原来确确实实与我是同乡。有了这份亲情,我们之间的话语便直截了当多了——

“我从常熟到沙洲工作,是因为那年下乡当村支书时得了一场病,身体不好,疗养了很长时间。这个时间,沙洲县成立了,缺干部,我又是杨舍镇人,就这样离开了常熟。”秦振华说:“我这个人干啥事特别认真、用心,所以坐机关时对许多事都看不惯,就要求到供销社工作,当了一年供销社主任、书记,工作很出色,后来县里要建一个化工厂,派我去当书记,一当就是4年。化工厂在沙洲县是重点企业,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厂子在我手上还成了先进单位。那时我27岁,后来又被调到工交局当副局长,那段时间身体不好,但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又是党的人,对国家、对组织特别有感情,心里就装一件事:努力把工作做好,为党争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基本上走一个地方,亮一个地方。争一流成绩是我一向的工作作风和奋斗目标。‘’中我也吃过‘生活’(苏州土话,苦头的意思),原因是造反派让我干坏事,我不干,所以他们就借机批斗我,在杨舍镇的卖猪场上给我挂了一块‘执行资本主义路线黑帮’的牌子。他们让我站在那里挨批斗,我并没有像一些人低着头,很灰气的样子,反倒觉得挺开心,因为我是穷人家出身,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走资派’了,我觉得挺神气。结果我这么一笑场,造反派全泄气了,批判会也开不下去了……哈哈哈,你说我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