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2)(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701 字 8个月前

一句话,在今天的苏州,再没有人敢把张家港不当做一回事了!张家港的虎势和实力,让所有苏州人感到了一种自豪和雄气。

这几年张家港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许多在北京工作的乡友过去宁可说自己是常熟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张家港”人。但时至今日,乡友们一个个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张家港人”了,而且神情上丝毫没有一点自卑,倒是满脸的自信和骄傲。比如清华大学的大院士张光斗,比如中央台的美女主持人沈冰等等,他们现在都非常自豪地告诉人家,他们是张家港人。

张家港人完全可以自豪地声称自己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因为所有去过那里的人不会不相信张家港作为苏州的一部分而有什么丢人现眼的地方,相反苏州因有张家港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第1节“苏南的苏北”一鸣惊人

在苏州,像常熟、吴县、吴江等诸县市,过去几个世纪里都是名扬天下的富饶之地,又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你不用赞美,它们也早已被外人熟识。苏州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诸侯”的烘托。沙洲和张家港则不一样,它不仅没有史书上可以阅读到的吴越文化的经典之作,更没有吴江的绣娘、吴县的虎丘与寒山寺,它有的只是长江卷起的浪涛与江边那些破落的草房子以及带有几分凄婉的河阳山歌……

“当时我们沙洲建县之初,县委向上面写了一份报告,那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得:‘我们一无所有。’这是县委向上级打的报告中说的话,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叫‘一无所有’。1962年,距今也还不到50年,那时我们的沙洲全县没有一辆载重汽车,更不用说小轿车了。县机关召开50人以上的会议,生活用品一切自带。机关人员吃食堂,睡通铺;夫妻不同居,小孩女方带;几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电话不通农村;用电,只有一部柴油机发电;运输仅靠一只小机帆船——县长书记上苏州开会也只有这个最高待遇。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住草房,全县一年的总产值才3000万元。这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所以苏州人叫我们沙洲是‘苏南的苏北’,意思是苏州最穷的地方,穷到比苏北的水平还不如。”一位老张家港人对我说。

我曾问过自己的父亲,他点点头,说:“沙洲建县时确实非常穷,干部不愿去。”当时像他这样的生产大队干部,如果愿意到沙洲去,组织上可以安排当一个吃国家口粮的公社干部,“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不愿去。”父亲自嘲地说了一声:“如果真去了,现在我至少也是秦振华级的干部了!”秦振华是张家港市的拓荒者和张家港精神的缔造者,他退休之前是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也许苏州人在若干时间里并没有把沙洲(后来改为张家港)看做是那种富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或者认为“沙洲根本不代表苏州本色”的缘故,沙洲人(张家港人)从出世的那天起,他们就有一种发愤图强的强烈志向。

从字面上看,沙洲就是沙积而成之地。它的历史不长,这与早在千年前就脱胎成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州列县相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作为苏州的“边角料”,这也决定了沙洲人虽属吴地,但性格与苏州人有很大不同。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云山曾著文说过这样一段话:“1995年盛夏,我去张家港调研……在我的想象中,江南水乡的苏州人应是吴侬软语、清秀文静。但眼前的秦振华却像一个山东大汉,身材粗壮魁梧,说话铿锵有力。谈起张家港的情况如数家珍,充满豪情,讲到张家港的未来胸有成竹,充满信心。他的神情,他的言谈,他的举止,总使人感到有一种力量,一种劲头,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