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己干,更出色(1)(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655 字 8个月前

我见到王金华是在2008年的夏天,他离开干了多年的开发区和园区工作岗位之后,现时已是苏州市政协主席。

一个曾经是优秀侦察兵的复员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按着“发展是硬道理”的精神,同吴克铨等人一起闯出“昆山之路”的“王大胆”,能够坐镇名城直至担任苏州市政协主席,这是30年前的王金华想都未曾想过的事,但历史就这样造就了一代新苏州人。

王金华是个一眼看上去就能感觉到魅力四射、办事果断的人,他的每一个细胞和外表都充满了“敢”字和闯劲。五六年的昆山“自费开发区”经历,磨炼了他敢作敢为的闯劲;十年高新区的世界风云角逐,使他成为一名驰骋国际商界的勇士。由于一场既是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中新合作大争执,他这个被新加坡人“恨透”了的对手,竟然如此有趣地成为执掌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把手”。

作为中新合作项目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金华第一次站在金鸡湖畔,迎着宽阔的湖面纵目这片建设得半拉子的国际大工程项目时,心中泛起很多感想: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日新月异,呈现全球化、世界大融通的局面。苏州园区嫁接和移植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新加坡软件,现在要靠我们苏州人自己担当起建设和运营这艘规划投资近1000亿美元的“航母”,我们有这个能力吗?能按照李光耀先生他们设定的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吗?

“当时我的内心想法非常肯定,是完全可以的,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苏州人并不比别人笨。我们之所以过去发展得没有人家快,一是因为政策不对头,二是因为我们中国穷。但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像我们苏州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加上我们自己也在国际经济大潮中闯**了一番,又有新加坡这样有经验的老师的传帮带,我非常自信我们能干得好,或者可以干得更出色。因为我们是本地人,适应本地的水土。”王金华向我透露了当年他接管园区时最初的想法。

“但当时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和困难也是相当之大。”王金华介绍说:按照中新“谅解备忘录”,2001年1月1日起,园区的执管大权归中方,而且此时中方已是占65%比例的大股东,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园区的成败,苏州人要承担65%的风险和责任,赚了当然是好事,可赔了你得拿出大头。“我们苏州的实力比起新加坡来说毕竟还有很大差距,能不能将园区建设好,影响的不仅仅是苏州的形象,还有我们国家的形象,干不好也对不住李光耀他们新加坡人的一片苦心。2000年底我们讨论新一年的招商开发计划时,拿出了一个20亿到30亿的规划来。管财政的负责人说,你们这是纸上谈兵。他问我钱在哪儿?我一查当时园区的账,真把我吓了一跳:全园区负债18亿元,光利息就达4亿元,到后一年应还款12亿元。就这么个摊子,难怪新加坡人有些吃不消了……可我们没有退路,既然接了担子,就得挑起来,而且挑着还要朝前走。所以我刚到园区这边来,就一个一个请银行的老总吃饭,让他们手下留情,别逼我还债。后来他们总算给了我一点面子,说还款可以推迟一点,但新一年你再借款只能是短期了,9个月就要还。有啥办法?我只能赔笑脸感谢人家,因为没有银行的支持我们园区就得破产……8年后我离开园区岗位时,已经有了800亿国有资产。去年园区全口径财税收入达到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