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5)(1 / 1)

我的天堂 何建明 777 字 6个月前

“对的,我们的农民确实多数实现了人均40平方米了。”戴肯定地回答道。

“好的。谢谢戴书记。”电话挂掉不几日,在北京找来中央分管经济工作的几位领导谈话。

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落后的地区,如宁夏、青海、甘肃如何搞法,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帮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决各自突出的问题,帮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具体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我问江苏的同志,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在这样的水平上,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下去,再过六年,到1988年可以再翻一番……”

的南方之行,特别是苏州给他留的印象极其深刻。党的十二大确定在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翻两番,有不少人对此摇头,认为不大可能,理由是十年后的中国经济处在全面崩溃状态,要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总量翻两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太悲观了!”、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等经济老将认为持这种观念的人太悲观了,可当时确实谁也没有把握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对此,作为最实事求是的、四个现代化的掌舵人内心不能不泛起几分暗暗的担忧:是啊,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目标是不是高了些?是不是根本就不太可能?正是怀着这样的探求心理,1983年春天,再也待不住了,他要到中国经济一直最活跃的江浙大地看一看,尤其是要看看苏南的同志怎么看待“翻两番”。

第一站苏州之行,从苏州人肯定而有力的回答中找到了“翻两番”的自信:经济条件好、基数比一般地方要高出许多的苏州能够实现“翻两番”,那么那些基数比较低的地方“翻两番”应该更不成问题!

为此非常高兴,不仅在苏州用钓鱼台的茅台酒款待陪同他的苏州和江苏领导同志,而且回到北京后几次在有关中央领导同志面前讲:我对“翻两番”已经有充分信心了。这年6月18日,在出席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回答几位外籍专家关于“翻两番”的提问时,笑眯眯地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

当年到苏州论说“翻两番”和他心目中谋划的中国式小康社会蓝图一事,一直让苏州人记忆犹新,并且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激励。在我采访的几任苏州市领导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用这样的口吻告诉我:苏州能在今天远远地走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应当感谢当年在苏州留下的殷切期望。苏州人欣慰地告诉我:到2000年时,全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其实至少翻了四五番。进入21世纪的头八年,他们又再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高达22303,02亿元。

亲爱的小平同志,您听到了吗?这是苏州人向您报告的最近的一份“成绩单”。呵——我看到了:远在天堂的您,正在点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