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雏凤清于老风声(1 / 1)

《成事在天——进王志纲工作室》这本书,从立意追踪到文稿杀青,历时近3年,今天,终于功德圆满,我这颗悬着的心,也随之放了下未。

回想3年前,我发现王志纲的出色的策划才能和超群的策划业绩,雄心勃勃地要为他进行“理论总结”,毅然甩掉身边的一切工作,跟踪他的每一个重大项目,到今天搁笔定稿,我似乎又上了一次大学,攻读当今所有名牌大学都没有设置的“策划学博士学位”,我的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原先,我以为自己是构造理论体系的“高手”,开辟过新的研究领域,又有王志纲的许多成功的实战案例为基础,提炼出一本例如叫《现代策划学理论》的书,且不易如反掌?谁知,眼高手低,处处显出自己的尴尬来。

首先是我小着了策划学。它就像藏有无数财宝的阿里巴巴山洞,在门口一瞄,极为平常,可一进入,你就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当我开始跟踪王志纲的策划实践,并进行一些理论思考时,我才深深地、深深地体会到,现代策划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她的许多原理,至今还是一块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共“理论”精质尚紧裹在“实战”硬石之内,不是真正拨尖的能工巧匠,休想凿出价值连城的“美玉”来。也因此,我为本书设计的第一个“写作提纲”不得不半途而废,束之高阁。

王志纲也认为,还没有到架构策划学理论体系的时候。于是,我又把思路调整到“写故事,带原理,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路上。这样,故事多多,案例多多,好写了,但却转到了我的弱项上;我不善于讲故事。在别人嘴里,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以撩拨得听众眉飞色舞,而在我这里,即使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也让我讲得味同嚼蜡。有时,我为了增加可读性,便仿效故事家搞一点儿文学色彩,结果东施效颦,美不起来。

更要命的是,王志纲工作室的发展真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我原先搜集的许多素材,如今有的时过境迁,应该变换了,有的更加丰富,应该补写了,还有大量的最新成果后来居上,不仅应该写入,而且应该大书而特书了。真是像王志纲说的那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的“刻舟求剑”式的做法,理所当然地被高涨的“革命形势”所否定。但是,我反而高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点也不感到懊丧。

由于这一切,我兴冲冲带到深圳来交差的书稿,几乎完全推倒重来。

在这“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过程中,我衷心地感谢王志纲工作室的同志们,特别是王志纲的助手李嵩、柳翔,感谢新近“毕业”,离开王志纲工作室,独自闯**江湖的华杉、胡腾,这几个年轻人满怀着对策划学的一腔热血和**,以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心得体会,给了我巨大的、真诚的、无私的、周到的帮助。我写的一些章节,他们帮我补充素材,帮我提炼主题,帮我改善结构,帮我润色文字,许多部分甚至直接帮我动笔。因此,我实事求是地说,有些章节的真正作者是他们,而不是我。长江后浪推前浪,雏风清于老风声,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比我高明多了。

应该说,王志纲工作室的其他同志,例如,被派到“双月园”学校执行调研和监理任务的邓雪丽和陈维勤,耐心而详尽地给我介绍该项目的策划运作过程,王志纲的夫人林兰,为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王志纲的助手刘例、曾学锦为我提供了名人名言,打字员裘丽丽、司机可明辉等,也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我同样感谢他们。

常言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照我看,在王志纲工作室,收获的季节在冬天。当我们修改完书稿时,我以为工作室的所有财宝我都尽收囊中了,殊不知,我又犯了主观主义。就在我笔耕不辍的1997年最后两个月里,山东“双月园”的老板王卫军,再下广东“村教兵法”,王志纲亦决心帮助他实现他的“超过碧桂园”的宏誓大愿;四川“新希望”集团总裁、人称民营企业家“第一号种子选手”的刘永好,诚邀王志纲进行一次“中国民营企业两个行道的领头羊”珠联壁合式的“有非常意义”的合作,王志纲亦抛出了他手中的绣球;河北“大野”集团在北京推出的休闲式农业旅游项目“美丽乡村”已是倍蕾初绽,今年肯定将有“大手笔”展示;新加坡某大财团,拟投资珠海营造一座世间罕见的“国际老人世界”,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请王志纲来“把脉”;此外还有一些我不知道、我记不住的项目。总而言之,1998年的王志纲将是更大的大忙人。到年底,无疑还将有一本更精彩、更丰满、更引人入胜、更富理论性和可读性的畅销书摆到读者们的面前。但不同的是,作者不是我了。

最后,我还要感谢王志纲本人,是他给了我一个令所有人羡慕的获取“独家新闻”的机会,还不惜工本地为我提供各种条件,帮助我写成、写好并出版这本书。也许别人不知道,我自己却最清楚:数开口,我属“痴长”,但论学问,我实汗颜。说句实在话,作为王志纲工作室学术顾问的我,极少给王志纲提供什么帮助,相反,倒是从王志纲那里学到了我最近十多年都没有学到的那么多和那么好的东西。仅以本书的修改来说,最珍惜时间的王志纲,却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分析、归纳和提升他的案例,从中引导出一系列新颖而正确的理论观点,使我获益良多。

同正志纲工作室的同志们相处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学问上受益外,我还发现我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被他们潜移默化了不少。他们全体的那种敬业精神使我感叹自不必说,我最佩服的是王志纲“挑战自我”的品质。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誉满全国,完全可以安安静静地享受一份清闲和尊荣了,但我看到的王志纲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似的,仍然从清晨忙到深夜,“只要清醒着就在思考”(王志纲语)。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乐此不疲,他的一席话使我难忘:“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得过且过,为活而活,另一种像登山运动员,把生命过程当成一种燃烧过程和挑战过程,挑战自然,亦挑战生命极限,征服了祁连山,又去征服阿尔卑斯山,然后还要去征服珠穆郎玛峰。在我看来,挑战完全有可能失败,但是,我竭尽了全力,即使丧身冰峰,也死而无憾。这是生存的至纯至高境界!”

过几天,我这个“游方和尚”就要带着我的这些收获,背起行囊回家了,但愿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成事在天——走进王志纲工作室》,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读者朋友如果对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我很愿意问你交流(邮编:100021,地址:北京朝阳区农光东里16号楼)。

薛永应

1998年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