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原先一直准备定名为《大脑风暴》最后你又建议改做《成事在天》,请你谈谈这两个书名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从《大脑风暴》改为《成事在天》好吗?
原先准备把书名定为《大脑风暴》现在虽然改了,但《大脑风暴》这个名字的特定含义在新的书名中仍然存在,起码包含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面对复杂纷呈、变化多端的信息海洋,我们怎样去采集、梳理、整合、提炼这些信息,关系着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问题。处理这件事的核心的东西,就是大脑。人的大脑是非常重要的,是决定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民族最终能否进步的东西。
第二,策划科学是动脑子的事情,大脑要大量“吃进”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信息,经过它的吐纳,反吐出对应性很强的决策思维,然后变成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策划龙在对大量信息、对各种资源进行发掘、梳理、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对客观规律的分析和把握,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对策。大脑有点像自然界的风暴,必须“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华”,汇成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这是符合马克思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的。
第三,“大脑风暴”,给这本书一个象征性、形象性的概念和含义。当我们看到这四个字,在大脑中就会想到:当思维革命发生作用后,足以摧枯拉朽,改变一个时代。策划首先是一门思维科学。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实践中来的。思维方式带有很大的辩证色彩,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层层剥笋,洞烛探幽,鞭辟大里,才能把握事情的根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来的,策划学本身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只有在大量、广泛、深刻地掌握实践的基础上,就像医生掌握大量临床经验,像探险者经过了多次风雨雷电的考验,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产生高人一筹的观察力和思维方式。还有,策划也是一门监理的科学,在操作过程中,它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些都是需要人的思维方式来把握的。尽管策划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升华,但它最终是一种思维革命,是一种精神变物质的东西。所以,用《脑风暴》来概括它,显得非常形象。
一些善良的人们担心书名叫《大脑风暴》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是不是主观主义在作祟,好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以靠脑袋打天下似的。这种担心确有道理,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把书名改为《成事在天》并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担心,而是出于别的考虑。主要是考虑到,“谋事在人”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而“成事在天”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客观规律,更能凸现出策划的唯物主义基础。这一点,从本书中可以发现大量的例子。而且,“成事在天”能够同“谋事在人”组成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格言谚语,还能使两本书形成“姐妹篇”。
《谋事在人》这本书记录的你的许多策划案例都是有了圆满结果的,例如被称为“碧桂园神话”的那次策划。你走出碧桂园之后的这些策划,有的已经开始产生裂变效应,有的由于时间关系其效果正逐步显现,但这些策划的过程和创意都非常精彩,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在本书中写出来,不知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赞成你写出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能把策划的过程,思维的过程,真实地、具体地、条分缕析地写出来,对策划学、对广大读者,都会是有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在于结果如何,过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