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入口处,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
第十四章 策划与生产力
策划也是生产力
跟踪了王志纲的策划实践两三年、研究了他的策划案例几十个之后,脑子里堆积了数也数不清的理论思考题。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策划也是生产力!
我多年专门研究生产力经济学,平时脑子里总在考虑“什是生产力”。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常常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一个角度,正向提问:生产力是什么?这要求从总体上回答。我写的一本被同行赞誉为“生产力经济学奠基之作”的书《生产力经济论》里,曾给社会生产力下边一个定义:“社会生产力,从结构上说,它是由多种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组合方式下形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复杂而多变约有机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由科学力、劳动力和自然力合成的一种创造特殊使用价值或提供特种劳务的社会力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我认为这是迄今最完整的答案。
另一个角度,反向提问:什么是生产力?这可以有许多答案。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把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等,部分别说成是生产力,例如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等等。不过,它们都是引申意义上的“生产力”,因为,任何一个单独的生产力因素都不司能成为生产力。但是,只要我们记住了“它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因素”这一点之后,说某某因素是生产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为什么说“策划也是生产力”呢?
让我们先回忆本书描述过的几个案例:
深圳“经协大厦”和广东“碧桂园”,是两座“烂尾工程”,已经“死火”多时,但在王志纲的参与策划下,经过对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整合,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就像“火凤凰”一样,更加光彩夺目;
山东“双月园学校”,是一个原创性项目,但在王志纲策划前,因为市场因素没有解决而在“做还是不做”之间举棋不定,是策划家给他们提供了营造市场的“秘诀”,从而使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进入生产过程;
安徽的“芜湖长江大桥”和云南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两个“政府项目”,按照传统的思路,那都是纯粹的“消费性行为”,而经过王志纲策划介入之后,就都增加“生产性”,不仅垫支的资金可以收回来,而且还可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这些,难道还不够说明策划的“生产力属性”吗!
不过,作为经济学家,许多人还是要问我,策划是怎样发挥出“生产力功能”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策划在这里发挥的是对所有显性的、隐性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对一切生产力资源因素的挖掘、筛选、组合、整合,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那样一种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种催化剂、发酵剂、粘合剂、放大器、变压器、整合器的作用,总而言之,一种全局性、战略性、运筹性的作用。
生产力经济学中有一条已被公认的原理:“生产力系统具有鲜明的总体性。因为,生产力系统是各具特质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数量配比下,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内形成的,能够创造特殊使用价值或提供特种劳务的有机总体。离开这个总体,任何生产力因素(或子系统)都不具有创造此种便用价值或提供此种劳务的新功能。这种性质就是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是生产力因素四种基本组合方式的综合表现。这就是说,生产力因素(或子系统)在组合成为生产力系统时,除了有质态、量态、空间、时间四种基本的组合方式外,还有一种总体组合方式。这是前述四种组合方式的再组合或总组合。”“如果没有必要的和合理的总体组合,那么,即使有最优秀的‘元素’,也不能形成优秀的‘总体’。”(《生产力经济论》第94一95页)《生产力经济论》中阐述的生产力系统的这4种“组合”方式和它们时“整合”方式,是人社会生产力的较为完整的阐述。
王志纲的策划实践为生产力经济学的上述理论做了最出色的佐证。但是王志纲的“整合理论”比迄今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理论著作上的“整合理论”,都要丰富得多和生动得多。
有人说,王志纲谈策划,10次有9次要谈到“整合”,每次起码要谈几遍到十几遍。这是确实的。这说明王志纲对“整合理论”的重视,而他的多个成功策划案例,则说明他运用“整合理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例如,他关于“政府(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整合,就叫人叹服。这一点可以从山东“双月园”策划、云南“世博会”策划和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策划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来。我们平时常说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这里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注解。
总而言之,王志纲的“整合性策划”理论,既充分地运用了、也生动地证实了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