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出萝卜带出泥(1 / 1)

在产业格局不再由中央包办而开始“百舸争流”之初,各省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树立龙头产业这一思路抢先定位,先入为主的。于是,贵州的卷烟产业被云南遮盖了,贵州的酿酒产业被四川、山东遮盖了。由于他们比贵州站得高,市场的阳光雨露都被他们吸引了,贵州要起来更困难了,只能等待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再“揭竿而起”了。

龙头产业的发展呼唤龙头企业。产业和企业的关系不是鸡和蛋的关系,不一定是先有龙头企业,后有龙头产业。只有当家或两家企业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全国的明星企业后,南北客商纷至沓来,造出市场,又为本地同行业的其他小企业和新企业创造出发展空间,这些企业的成长再促进市场的培育,最终形成“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局面,形成文化板块的经济表现——产业板块。

营造产业板块就是要塑造区域经济的“行业特征”。

企业的发展是要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曾经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有两种不的实践。实践的结果已有定论,就是只有专业化才能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谈得上多元化。在启动的初期,甚至可以根本不提多元化,多元化只是“带的结果”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大量的资金游移,整个国际资本是过剩的。而当中国的许多企业想要进入这个国际资本大市场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没鲜明的“业特征”,就好像别人问你“贵姓”?你却答不上来,和对方找不到对接点。

区域经济也要有鲜明的行业特征,有了鲜明的行业特征,才能拥有中国级乃至世界级的对话和合作伙伴。只有在龙头产业板块的基础上延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贵州应该去营造什么样的产业板块,塑造什么样的行业特征呢?王志纲慢慢切入正题:

绿色产业可以成为贵州在中国占龙头地位的产业板块,成为贵州经济的行业特征之一。贵州省已将绿色产业定为省的支柱产业,作为振兴贵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有了政策保证。另一方面,贵州这一文化板块的形象塑造,在精心策划定位和概念开发之后,更可以为贵州绿色产业的兴旺发达推波助澜。因为贵州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所谓落后、闭塞的形象,伴随中国社会的过度工业化,换一个视野,重新包装、宣传,就会变成了神秘、天然、古朴的“鬼方文化”,而这正是工业社会中硕果仅存的最珍贵、最值钱的东西,是绿色产业发达的有力佐证。

信邦公司作为贵州省绿色产业的组成部分,就要力争成为贵州绿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信邦要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不仅是在于企业的活力和实力,更在于信邦人要有战略眼光,信邦人不仅要盯着市场做产品,更要立足中国看贵州,立足贵州看信邦,要看得远、想得远、计划得远。

张观福听得入神之际,王志纲经过深思熟虑,又端出了谋划已定的信邦集团发展战略,其主旨,可用一句歇后语来表达,就是要信邦公司“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采取“产品启动,产业启动,板块启动”的发展战略,即以龙头产品打下信邦公司的基础,用更大的力量去“造”贵州文化板块新形象之“势”(这本来是贵州省政府的事情),继而迅速在更高层次上壮大信邦事业,并与省内同行业兄弟企业共同营造贵州的绿色产业概念,推动贵州文化板块的起飞。众人拾柴火焰高,唇齿相依,兴衰与共!

“三启动”的战略,要从两个方面去实施:第一,以上述理论向政府进言,谋求更多的政策扶持,因为板块启动呼唤着“大政府”。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小政府,大社会”,而我们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广东的政府行为较山东小得多,所以广东作为家电之乡有美的、华宝、格力电器,却产生不了山东的“海尔”集团那样的大企业。有一句顺口溜:“广东靠南洋,北京靠中央,山东靠老乡(指山东人在中央工作的老乡)”,贵州人靠不了南洋、靠不了中央、靠不了老乡,只有靠自己、靠贵州,靠省委、省政府的带领。

第二,在信邦的市场推广工作中,不能光卖信邦产品,卖信邦品牌,更要卖贵州的绿色产业,而要卖好贵州的绿色产业,就得先“卖”贵州这个文化板块这个经过全新观念提炼、升华而面貌全新的板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板块呢?王志纲娓娓道来:用常规视野,她是闭塞、落后、偏远甚至野蛮的代名词,而用新的视野,她则是神秘、天然、古朴的象征。

卖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则是怎么卖的问题。于是,王志纲向他寻觅到的这匹“黑马”,即他认为具有可能将贵州的输血机制转化为造血机制,将落后的贵州板块彻底更改的这股力量的这个领头羊,和盘托出了他的对策:贵州经济要获得根本性的发展就得实行两个行为的根本转换——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具体来说,企业要在管好自己的事的前提下,“管好”政府的事;反之,政府要在管好自己的事的前提下,“管好”企业的事。具体来说,作为产业领头羊的企业在实施产品启动前,先得实施板块启动,然后产业启动;与此同时,政府在实施板块启动前,先得实施好龙头企业的产品启动和产业启动。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箭头图来表示:

“企业?产品?启动?产业启动?板块启动?政府”

王志纲如此勾勒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双向逆动关系。有了逆动才有互动,有了互动才能超越。王志纲把这一设计戏称为“互为‘狗拿耗子'战略”。

王志纲的讲解言简意骇,刀刀见肉。悟性极佳的张观福听得热血沸腾,灵性大开。

“好!好!好!”张观福直拍大腿:“王老师!您不要考虑我有多少钱,你和大财团怎么对接,就和我怎么对接,有多大的事,咱们就能投多大的钱!万事开头难,你这个带头羊我当定了!贵州的形象太需要重塑了!”

在这本书付梓的时候,信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王志纲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却远末结束。“文化板块和产业板块”的理论,非常贴切地切合了当前中国经济格局,特别是贵州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对建立中国新的经济秩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能使中国各地逐步形成区域分工,打破过去经济建设“小而全”的落后格局。因为“小而全”的格局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在工业社会的延续。

它使各地自觉地避免重复建设,各自寻找优势产业,通过大而专的产业化发展使区域经济和全国、全世界接轨。

由于各区域逐渐分工明确,相互需要更强烈、更紧密的相互合作。王志纲80年代写下的“生丝大战”、“生猪大战”等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封锁的恶性竞争,将被相互促进的最,匹竞争所代替。从而,不仅经济格局稳定而活跃,政治局势也会趋于稳定。

有了合乎时势的理论,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既然区域经济要产业化发展,就要指出区域,或省或市或县或镇,如何去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我这个区域,有什么地域优势?有什么样的自然资源优势?有什么样的产业基础优势?在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处在什么位置?我的历史沿革、文化积淀等等,能整合出什么样的力量?要把以上的方方面面放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放到全国、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静态的、动态的研究,最后科学地、准确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完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确立区域的行业特征。

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入、组化。有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再下一步就是启动、实施的模式设定,对区域进行概念开发,对文化板块进行形象包装,从一个点启动,带动全局,和全国、全世界展开“内引外联”。

从贵州回到深圳“水帘洞”后,王志纲在春节前的年终总结会上对助手们说:“1998年,是我们工作室的‘区域经济年',希望这一尝试在我的家乡贵州能获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