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家皖江溯源(1 / 1)

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的经济已步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即区域经济全面竞争与发展的时期 王志纲戏称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逐渐被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为了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占领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全国各省市都在加快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捕捉发展良机,不断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

芜湖市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大中型城市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许多方面堪称饺饺者:它是国家级的沿江开放城市,拥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沿江对外开放城市的龙头,是安徽省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的门户。

面对这样一个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芜湖市能否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展示非凡的作为,推行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不仅直接决定着芜湖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前景,而且对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世纪末万里长江上最后一座,同时也是规模最大、技术最新的一座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路铁路两用桥的开工建设,不仅将“圆”芜湖市、安徽省乃至整个江淮地区人民多少年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而且对大桥南北广大地域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流通,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芜湖长江大桥的建设将为芜湖市、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腾飞契机,如何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用什么思路把握这一机遇,不仅是芜湖市、安徽省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也是受命于关键时刻的策划家王志纲面临的重大课题。

即使是对策划作业己经驾轻就熟,被企业家尊称为策划大师的王志纲,面对这个超级项目,也觉得任重道远,不敢稍有疏忽,更不敢掉以轻心。

一个陌生的领域,一个复杂的课题,一个特大的任务!

大桥投资40亿元——多少人的汗水,多少年的积蓄啊!但是泡在长江里,站在大桥下,眼光局限于桥头,心思离不开芜湖,都是不能锻造出这条光彩夺目的金项链的。王志纲运用了他一贯遵循的“跳出去”的思维方式,实行“跳出长江去,设计新理念”的策划学原理。

王志纲带领一支非常精悍的小分队,上黄山、跑徽州、下安庆,在芜湖市,在安徽省,在安徽省以外的有关地区,考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地方,搜集了上百万字的素材,从文字到图片,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现实,掌握了大量异常生动的,非常可靠的,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足足地须采了一次地气。

安徽徽州。王志纲的目光透过雾霭掩映,静静地注视着古而凝重的白墙黑瓦。他被徽派民居散发出的质朴无华的美所深深震撼。五百里皖江(本文中用作安徽省境内长江的代名词)在经历了干年岁月的沈炼冲刷后,抚去尘封,让人仍能陶然于其醉人的灵光之中。

上苍对安徽似乎特别偏爱。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著名的山岳风景和旅游胜地黄山;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和风景旅游圣地九华山;被誉为“江南武当”的齐云山;位于黄山、九华山之间,被誉为“美人湖”、“知音湖”、“仙人湖”、“黄山明珠”的太平湖;与黄山遥相呼应的秀丽的新安江紫阳古城、披之古道……著名的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也曾被这里绮丽的湖光山色所深深吸引,晚年岁月,流连皖江,留下的诗篇少说也有几十篇,其中不少是遗世称颂的著名佳作。

朱熹、曹操、周渝、朱元障、胡雪岩、胡适、陈独秀……这些被历史画卷记录下的名字,更是灿若星辰,而与安徽有着道不尽的渊源。

王志纲每到一地都力求发掘出当地最传统、最富有价值的风土人情,从每一个掌故,乃至一草一木的身上,寻找历史的折痕,汲取文化的营养,许多陪同王志纲考察的随行人员对此都有极深的感触。

熟悉王志纲的人都知道,他极擅吃。这并不是指他偏好珍馐美味,而是指正志纲的吃法与众不同。他从不为吃而吃,吃就吃出文化,吃出品位,最好有传说“调味”,有典故“助酒”。因此,虽是农家粗茶淡饭,只要有故事,就足以让王志纲张胆酣畅。

跑遍了安徽,王志纲对安徽的基本状态已了然于胸,尤其是对于皖江文化有了自己独到见解。于是,在王市长精心安排的一次座谈会上,王志纲谈了他对皖江文化的基本感受:

中国境内存在多个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诸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吴越文化等,如果讲厚重,皖江文化比不过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但是在中国这个大的东方文化板块里,皖江文化因其具有浓重的商业文化色彩,具有流通性、商业性、扩张性的神韵,得以独树一帜,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以张扬。其物化的载体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徽商”。

王志纲很早以前就对“徽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南方,许多企业的老板,如果追根溯源,都与徽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王志纲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徽商”的特质,即商而兼仕,贾而好儒,或是封建官僚与商人合为一体,或是二者相互依托,其做法是“以南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从而达到官商一体,王志纲戏称为“生物链”。正是这个“生物链”使得徽商在封建时代得以迅速发展和繁荣。

徽商脱胎于农民,当农民形态向小市民社会形态转换的时候,小商品经济得以萌生和扩散,徽商也与之相随;当徽商从商品经济中集聚了财富之后,他们便要用手中的钱来营造自己的文化梦。于是,他们可以建造如此气派大方的徽派民居,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崇尚儒学,他们建起了世界上最为壮观的牌坊群;崇尚文化,他们推动了文房四宝的兴盛,甚至用他们雄厚的财力,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徽班进京,连皇帝都惊叹他们有如此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从而使“徽剧”在繁花似锦的梨园中衍生出后来被推崇为“国剧“的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徽商走到哪里,哪里便有钱庄、商埠,成为人气、财气的旺地,于是也便有了“无微不成镇”之说。

如今,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时期,旧的经济秩序被打破,新的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一个前所末有的转型期已全面到来。但是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而且还首创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先河的安徽,为什么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百舸争流”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呢?这并非安徽人不如别人聪明勤劳,也并非安徽各级干部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在生产力布局上,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不可能也不允许各大区域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点来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又是条块分割的“诸侯”制和高度集权的国有制。这些无疑严重阻塞了安徽和芜湖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再创辉煌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由于“历史悠久”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很难一下子完全消除,传统经济体制本身也有很大惯性,因此,在区域发展“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各地都面临思路上的大调整,而这种调整又很艰苦,很难立竿见影。

正是上述原因,尤其是后一原因,使安徽省和芜湖市的经济始终处于难有突破性发展的困惑之中。

王志纲一席话语惊四座。许多安徽人听到王志纲将安徽的文化宝藏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都由衷地被他折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志纲虽然更信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格言,但王志纲也懂得唐太宗的“三镜”名言和他自己的“要超越历史就要了解历史”这个原则的重要性。他认为,尤有传统的东西,必定是沉重的,没有传统的东西,必定是浅薄的。

安徽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是从来没有人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有机地钩沉出来,整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安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的遗憾。那么,如何对整个皖江文化进行钩沉、整合,其意义在哪里,如果能把皖江文化钩沉出来!结合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找到同大桥工程的建设及节奏的切入点,那就有可能找到借桥带动皖江经济的突破点。

王志纲根据这个思路和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做好“桥”文化和“江”文化这篇大文章入手,提出了芜湖长江大桥联动项目开发的总体理念:

以长江大桥为杠杆,以芜湖为支点,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撬起安徽文化板块,并采文化之光华反哺自身,极大地提高芜湖市乃至安微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强化芜湖作为安徽乃至全国交通枢纽的功能,汇聚强大的、高质量的经济流,迅速提高芜湖乃至安徽的经济实力,为芜湖市和安敬省未来的经济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7年5月下旬,王志纲带着自己对大桥联动开发项目理念设计的初步想法二赴芜湖。在王名轸副市长的协调下,芜湖市年轻的市委书记亲自出面,召集芜湖市各方面的干部,专门听取了王志纲的一番有关理念设计的讲演。

王志纲的演讲深入浅出。

“什么叫理念设计?理念设计就相当于写出一个‘剧本’。在这个‘本子’基础上,导演、演员才有条件去充分发挥。理念设计是第一步,如同器物的神韵,规划及建筑设计是后一步,是用来示形的。所谓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实质上讲的就是理念设计和建筑设计互为表里的相互依存关系。

再用一个比喻,操作项目就好像是江里行舟,左边是一片树林,右边是一个村庄,你很容易就能辨清方向,但当你们的船驶出了长江口,面对浩潮无边的海洋,过去赖以识途的参照物都没有了,这时你们就需要用航海图,用罗盘计,策划就是为你们制定这个航海图,而理念设计就是你们的罗盘针,有了这些装备,小舰板就会变成大轮船,船老大变成船长,水手变成大副……整个项目的进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听了王志纲的一席话,芜湖市的许多领导干部感到豁然开朗,先前大家对大桥经济联动开发的一系列争论都缘于陷于就事论事的常规思维。有了理念设计这一环节,大家的思维似乎就容易统一起来了。

看到大家认识到了理念设计的重要性,王志纲因势利导:在芜湖长江大桥的建设上,如果想以大桥建设为契机,来提升芜湖乃至安徽经济发展的实力,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下,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及格,良好和优秀。

所谓“及格”,就是用线性的和封闭的传统思维方式来做文章,就大桥建设论大桥建设,就交通论交通,那么,在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后,就达到及格了。

但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已经有不三座长江大桥,因此,这种“及格”的做法并不具有唯一性、权威性和排它性,因而,也不会产生“先发效应”和“裂变效应”。所以,这种做法既不是芜湖市所希望的结果,也不是这次策划的最高目标。

所谓“良好”,就是以大桥建设为契机,通过一般性包装宣传以及在大桥两端搞一般模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初级整合手段来作文章,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毫无疑问,这种效果亦是很有限的。因为芜湖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固然使其具有一定的排它性。然而,这种作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扩大芜湖的知名度,从而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提升芜湖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不可能对芜湖今后乃至21世纪的经济发展起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更不可能对整个安徽的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因此,这只是芜湖市期望达到的中级目标,而不是最高目标,也不是此次策划的最终目的。

所谓“优秀”,就是通过独到的、高质量的策划,给芜湖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发散性的思路和对策,从而使大桥建设和联动项目达到“优秀”的结局。

那么,赋予“优秀”什么内涵呢?

要回答这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对安徽乃至整个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宏观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第一,正确认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及其变化。

我国区域经济的传统理论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其基本思路是把全国看作一个整体,各区域经济只是全国经济的一个部分,强调区域间生产力布局和分工的协调性,而忽视各区域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资源配置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否认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不允许各区域根据自己和周围的实际情况独立发展。走向市场经济以后,这种理论已极扬弃,形成了“百舸争流”的格局。在这种竞争中,谁能够领先一步,谁就能掌握主动,赢得胜利。

第二,安徽现状的分析和反思。“八五”期间,国家对长江流域九省一市的20-30项主要经济参数的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以综合实力和发展程度来看,安徽省的多数项目排在第6位,少数项目排在第5位或第7位。如果按传统模式来发展,安徽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排序只可能在上下1一2位范围内浮动,根本不可能脱颖而出。若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安徽省的地位不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也不可能策划出“优秀“来。

然而,当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路来考查中国的现实,就会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经济竞争已经上开为不同“文化板块”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格局,只相当于一个人的骨架和身体,而文化则相当于一个人的经络。一旦把文化这个经络钩沉和提炼出来,就会起到一种提纲擎领、纲举目张的传神作用,如同使一个瘦弱的人变成一个健壮的人,使一个矮小的人变成高大的人一佯。所以,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强化文化这个经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要。

第三,中国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富裕阶层的消费倾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一个较大数量的相对富裕阶层,他们在经了一个“暴食暴饮”的消费阶段后,已经开始崇尚甚至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崇尚和追求生活的“文化含量”,这是中国今后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地区,那些更多地把文化融朝进市场经济的地区,都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点”地区。

文化,不是一个只会花钱的东西。文化形成产业之后,其收益率将是无可比拟的。安徽是一个潜在的旅游大智和潜在的文化大省,但它目前还是粗放的、零散的。如果提炼出来,整合起来,就将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

第四,旅游业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心态的重要依托,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些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经济区域的支柱产业。无论从世界还是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趋势看,人们正从单一的跋山涉水式的观光旅游,转向集观光、购物、文化、体育、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或综合性旅游,而且无论是哪种旅游,人们都更加注重旅游目标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含量,在旅游的时空、观念方面,人们很欣赏那些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周围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为了充分满足“返璞归真”的欲望,人们在旅游中往往热衷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真实过程的“亲临感”和“参与感”。这就给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谁先抢占滩头,谁就可以获得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谁就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而拥有众多的旅游者,寓招商于旅游,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因此,所谓“优秀”就是,使芜湖市通过大桥契机在百舸争流的局面中实现“领先一步”,抢占到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面对这一挑战,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革命,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将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转为“量出为入”观念,不是有多少米做多少饭;而是要做多少饭,就去找多少米。将芜湖大桥项目放在整个安徽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将本不属于芜湖、但属于安徽的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远的如曹操、朱喜,近的如陈独秀、胡适等,将独具特色的徽商和徽派文化集中、整合起来,进行钩沉和升华,为我所用。

二是将封闭型思维转变为开放型思维,但凡可为我用的资源,包括安徽及其周边地区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旅游的、交通的资源,都大胆地进行发掘,尽量为我所用。

三是将单线性思维转变成复合型思维。具体来说,算帐不仅要算经济效益帐,而且要算社会效益帐和文化效益帐,要算长远效益帐和综合效益帐。长袖才能善舞。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大视野,才能有大手笔,才能让强大的“聚光灯”长时间地在芜湖上空聚光照耀,使芜湖乃至安徽成为全国关注的超级话题,让国内外的商家和投资者充分了解芜湖,了解芜湖长江大桥在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等方面的强大汇聚作用,形成“芜湖适合于大规模投资和长远投资”的概念,形成实际的投资热点,即产生一种高强度的“先发效应”,从而取得收益最大化的最终效果。

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大桥建设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芜湖市当前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芜湖甚至整个安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这就要求,不单要出色地完成建桥任务,不单要把它当做一件影响芜湖市发展的大事来抓,而且必须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站在安徽省的高度,站在安徽省“第二次创业,再上新台阶”的高度,考虑这个项目所能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创造“优秀”是极高的标准,而且对于芜湖市和王副市长来说无异于自找麻烦。

王志纲把这道“及格、良好、优秀”的命题摆在王副市长面前,他要看看这位大桥市长如何回答。没想到王副市长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干脆地对王志纲说:“及格,自不必说。要建这座大桥,推动芜湖的经济,我们的工作起点就是‘良好’,尽最大的努力向‘优秀’冲刺,我作为总指挥,请到王老师就是想同体协手来我这个麻烦!我是‘死’要。‘优秀’!”

中国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王副市长的气魄、胆识令王志纲十分钦佩,其敬业精神也让他十分感动。王志纲搞策划历来有一个基本观点,叫做“因人设事”,也可叫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即无论策划一个什么项目,无论其难易程度有多大,一定要根据操作者的能力来定夺。没有合适的操作者,策划决不往深处和广处走。在芜湖,王志纲碰到了王副市长如此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操作者,顿时点燃了他胸中的**之火。于是,他决定走下去。他同正副市长和盘托出了大桥要创优秀的有关要素。他说:

对于创造“优秀”,芜湖市具有五个有利条件:

第一,从资源条件看,安徽原本就是一个旅游大省,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大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中国目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正处在成长时期。

第二,从交通条件看,芜湖历史上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商业流通的中心;著名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南京国际机场距芜湖不到60公里,可以说修到了家门口,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必将进一步强化安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芜湖交通枢纽的功能。

第三,从政治条件看,大桥项目不仅获得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而且芜湖市各级领导也已取得共识,并一心追求这个远大的目标,争取优秀。另外,在中央决定浦东开放以后,安徽省又确定芜湖开放,提出“开放皖江,呼应浦东”的方针。皖江开放,主要包括4个市,3个县,其中芜湖是开放的龙头。第四,从能力水平看,项目的操作者具有相当到位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五,从市场条件看,大桥项目能够有效地取得国内外各方面的合作,能够与国内外资本市场、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对接和挂钩,容易做到八面来风。

仅有这些仍然不够,王志纲细心地勾勒出芜湖必须创造的五个必要条件:

第一,对项目内容的选择,要顺应中国消费市场发展的趋势,并保持适度超前,因此“文化含量高的项目”应是首选项目;

第二,在选定项目范畴之后,应避免就文化谈文化,而应该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理念及方式来运作项目使其具备有尽可能广阔的市场幅射力和聚合力;

第三,项目的理念设计、资源整合、内容编排等,必须充分、准确而生动地钩沉出“安徽板块”的文化渊源和特点,同时有机地融入项目所需的其它文化,坚持和确保大桥项目的商业性文化工程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

第四,该文化工程必须与整个芜湖长江大桥工程有机地融为一体,确保完美而巨大的整体效应;

第五,该文化工程的“剪彩”必须与芜湖长江大桥的通车同时推出,确保“重锤响鼓”的震撼效应。

创造优秀项目,从一开始需要用大手笔来运作。文化既然是区域经济的经络,文化项目的素材就必须通过“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华”的方法进行广泛的搜集,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以整合。

贯彻这一理念的最佳切火点,就是发展旅游文化大产业,培育超级旅游大市场。这个切火点,显然不是建设一两个景点景观,不是引导人们单纯游山玩水。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它要求发展多点、多面、多行业、大地域的旅游文化大产业和超级旅游大市场。

根据这个对策性思路,王志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借建设大桥之机,创建“中国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

在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那种单纯以工业投资和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不仅单调、落后,而且效果有限,缺乏持续的后劲。要想促进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就必须先“造势”,以聚人气;而举办博览会不失为最捷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博览会不但能在“弹指一挥间”聚集起强大的经济流,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知名度,而且对本地区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也都能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个博览会必需有很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用全新理念作指导的博览会,其主旨在于通过展示艺术的手法,反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这个博览会与一般展览会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以买卖一般性商品为主要目的,而侧重于旅游观光活动和旅游文化产业成果的展出以及信息的交流。

这样,经过精心的培育和策划,用三年的充裕时间,借助2000阴年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剪彩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轰动效应,盛装推出这个“博览会”,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芜湖,“博览会”成为承载芜湖无形资产的载体,就象人们一提到大连就知道那里有个“服装节”,一提到上海就知道那里有个“电影节”一样,成为芜湖市宣传自我的一张“名片”。

具体的操作步骤,王志纲称之为“上半场,下半场,分步走。”

上半场——古为今用,发掘和钩沉安徽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特色,把安徽文化板块用全新的理念进行整合并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下半场——洋为中用,结合大桥建设,博采世界优秀的桥文化和有启发意义的现代商业文化,以强化功能。

一“古”一“洋”的手笔,可以确保古色古香的安徽文化与现代化大桥形象的有机结合与配套;为“今”为“中”的手笔,则可以为世人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供历史和哲学的双重启迪,提供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运作文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