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饮马长江(1 / 1)

达尔文也许会让经济学家们更好地引导竞争。

——布鲁斯·汉德森

第五章 闯滩上海

大上海,小广东

进入90年代,特别是伴随浦东开发热一浪高过一浪,劝王志纲去上海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要去上海?”

“为什么?第一,上海正在掘起,珠江三角洲正在相对弱化。第二,未来的中国,不占领上海就没有条件参与全国性的竞争。”

对于这一回答,王志纲笑而称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其实对于上海,王志纲有无尽的感怀。

自1990年,王志纲推出那篇具有广泛影响的《广东与浦东的对话》之后,7年已过,尘埃落定。王志纲当年对上海做出的预测多被言中——浦东的发展轨迹并非皆尽人意。如何重新提升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激活上海市这个扼守江海要冲的龙头,成为许多有识之士苦思冥想的命题。于是,高傲的上海人又找到了王志纲。而此时,王志纲也对他头脑中的中国经济版图,尤其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经济板块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王志纲从不做闭门静思式的思索,做记者时就养成的“勤于思而敏于行”的习惯丝毫没有改变。他多次悄赴上海,深入到上海市最基层的区、县、镇,进行慎密的调研考察,切身体会上海在中国经济转型这个特殊时期当中,不同时段、时点的发展脉胳,将其条分缕析,形成了自己对上海经济特点及发展态势的独到见解,而每每令与之倾心交流的各界人士拍手称是。于是,同王志纲接触的上海人说得最多的是两句话:“王老师,你如何看待上海?”“王老师,你应该到上海来,这里有策划学的广阔天地!”

1997年6月26日,王志纲在结束了兰州大学学术研讨会后直飞上海。因为航班延误,晚上八点多飞机方降落在夜雨蒙蒙的上海机场。此时,候机大厅中一位上海地产界老板已静候多时了。走出机场,面对滚滚的车流、七彩的霓虹,王志纲脱口而出:“大上海,小广东,上海的气势果然非同一般!”一句话引起同军人浓厚的兴趣,王志纲也不顾疲劳,兴致勃勃地指点大上海。

上海曾经被国人寄予太多的期冀与骄傲,因此,当世人都惊叹“粤军北伐”的时候,人们不禁会问:“上海怎么啦引?!”毕竟上海和以其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雄霸了多年,如今要交出头把交椅,许多人都不情愿。因此,当邓小平南巡归来,人们的目光重叉锁定在上海的身上时,上海人身上那股争强好胜的精神被充分焕发出来,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膨胀力量,从而呈现出一派蒸腾的繁荣景象。“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人身上被全国人称道的精明、细腻、兢兢业业等特点都成为优势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硬件很容易成形,如果单单是从基础设施改造、高楼大厦的兴建等方面来看,上海在硬件上超过广东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软件却不可能一溉而就,尤其是面对一个庞大而迟钝的经济躯体,要想激活每一个经济细胞就更非易事。陈旧的经营体制的束缚,落后的经营思想、传统的操作方法、弱化的竞争意识等因素的羁绊,软件培育的缓慢,改变这一切绝非一日之功。但这并不是说上海人做得比广东人差,原因恰恰就是因为上海拥有雄厚的旧经济基础,因此,它在向新经济形态转化时就必然要克服旧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巨大惯性与惰性,这个阻力之大是远非广东可比的。硬件的高速发展与软件的相对滞后所造成的客观后果就是,上海,尤其是浦东,一方面被冠以机遇、发展、财富等名词,一方面却要承受“空闲广厦千万间“的尴尬。

一年前,王志纲在上海的一次实地“巡诊”的过程和结果,正好反映了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