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三个阶段(1 / 1)

未来社会最大的消费是什么?就是体验。体验者能够认这个账,愿意为琴棋书画、为诗酒田园、为文化底蕴埋单,这就是新的时代,主体就是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才会有相应的客体,它不再只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化遗产,而是一切可以纳入体验并消费的产品。

其实无论是什么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中国的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旺,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光旅游,即最传统的旅游方式。“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回去什么都不知道”,主要收入来源于门票,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观光客多为“潇洒走一回,一去不回头”,游客是来一批少一批。观光旅游在中国沿袭了十几年,最大的问题是“旺丁不旺财”,赔本赚吆喝,结果常常是吃子孙饭、造子孙孽,搞得生态脆弱,得不偿失。观光旅游在云南最典型的地方像石林、滇池等,它对当地的经济只能有补充性的作用,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我曾把观光旅游比作“农民式的殷勤”。这些年我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农民式的殷勤”,好吃、好喝、好招待。当然,“农民式的殷勤”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表示一种接物待客的方式,是指乡村农民兄弟接待城里亲戚时那种超常热情好客的接待方式。“农民式的殷勤”典型的表现就是:生怕客人吃不饱,生怕客人吃不好,生怕客人喝不足,鱼肉品种要管多,米饭要管够,酒水要管醉,客人吃一口,立刻添两口。这正是物质匮乏时期遗留下来的农民待客之道。当时城里人的食品凭票定量,大多吃不饱;而农村自产有余,产品相对充足,加上农民性格质朴实在,所以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待客之道。当今到了物质丰富、生活小康的时代,吃饱而且吃好的城里亲戚,面对农民兄弟不断地添酒、添菜、添饭,端着满碗的鸡鸭鱼肉,很是尴尬。吃吧,吃不下;不吃吧,对不住热情。其实,这种待客之道就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客人需求的变化,而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一厢情愿。因此,接待这个生产力与排场奢华不一定成正比:最关键还是要投客人之喜好,满足客人之要求,这也同时体现出对客人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个阶段是休闲旅游。当人均GDP到了三千美元左右,恩格尔系数到了40%的时候,休闲旅游应运而生。这时候的人们要享受生活,要修身养性了。休闲旅游所获回报与观光旅游有着天壤之别。休闲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观光,更要追求全然放松的自由心境,如农家乐、自驾游等,其形态较观光旅游上了一大台阶。休闲旅游有可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比如海南的三亚、河北的北戴河,人们一年可去两三次,每次待上一两周,而早期的丽江也具备休闲旅游的特征。

第三个阶段是体验旅游。必须承认的是,这时观光旅游的时代已经结束,往后的旅游将向“高大全”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帅气和洋气、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旅游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让游客不断回头,这就涉及在休闲、度假方面的延伸。相对于休闲,体验是更高级的境界,它提供给游客的是一种看不清、道不明的独特氛围。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完全融入其中,任何感受都是心灵的体验,所有周围事物包括清风、阳光、月色,都成了道具。可以说,体验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最高旅游形态,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强调游客个体的参与和融汇,强调游客对自己生命的更新。

要想真正发展好体验旅游,关键在于怎样把硬件做成软件,怎样把死物变成活物,怎样把地下的呈现于地上,怎样让历史可以穿越。这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与我们的文物保护政策以及我们的传统观念意识相关联。

未来社会最大的消费是什么?就是体验。体验者能够认这个账,愿意为琴棋书画、为诗酒田园、为文化底蕴埋单,这就是新的时代,主体就是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才会有相应的客体,它不再只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化遗产,而是一切可以纳入体验并消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