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1 / 1)

在阿尔金山,我为了拍摄藏羚羊,曾折损一架无人机。不过,老天爷是公平和厚道的,他老人家已经算好了我得搭钱修机器,就另外送了我一件大礼。

一天,我们正在阿尔金山一路颠簸,突然看到山边有一群藏羚羊。猛然间,我发现了老天爷送给我的礼物——猞猁。在确认了猞猁最明显的特征后,我激动得心都要炸开了,可声音还得瞬间低下来几十分贝——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那低沉的声音有几分性感:“看!在草里边儿、石头旁,有个猞猁!”

猞猁这种动物,在中国有分布,可是很难见到很棒的照片,要么是拍得不清楚,要么就是红外相机拍摄的。因为这东西十分机敏,见到任何不熟悉的东西,撒开四条腿瞬间就跑没影儿了。但是这只就不一样,它见到我们并没有立刻逃走,我们猜测它可能刚猎杀了一只藏羚羊。

飞奔的猞猁 初雯雯摄

猞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外形像猫,但比猫大许多,最重能到40千克,凶悍到能捕猎马鹿。它的体长加上尾巴能达一米,不过尾巴非常短,像根黑色的小棍子。它的身上有细小的黑色斑纹,看起来就像一只小号的豹子,跑起来就更像了。它的爪子特别大,毛茸茸的,爪心长着肉乎乎的爪垫,在睡觉时会被当成枕头,就跟猫咪休息时枕着爪子一样。我还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戈壁滩上的Wi-Fi发射器”,因为它的耳朵上有两撮毛,一边一撮—我叫它“呆毛”,学术上称为毛蔟。这两撮毛并不是为了好看或者耍酷的,据说,它们可以和耳朵结合起来——就像小雷达和天线的作用一样,哪边有动静,雷达一样的耳朵就能够带着“天线”转到哪个方向,以收集各个方向的动静,并判断出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阿尔金山的这只猞猁,估计离着好远就听到了我们的声音,于是它就地卧倒,把身子尽量压低,不过仍然没有逃过我的火眼金睛。当时,我在车上突然看见左前方有一坨东西,眯眼细瞅,发现那是藏羚羊的尸体。根据我的经验,在戈壁滩上如果有尸体——那是食物的象征,旁边肯定会有食肉动物,也就是荒野上的“清洁工”,或许是狼、狐狸、秃鹫,再不济也是个乌鸦啥的。它们嗅觉灵敏,一旦发现有可吃的东西,会很快追踪过来,将食物“打扫”得干干净净。见这只藏羚羊尸体还较为完整,我随即大喊:“停停停!那儿有个死东西!旁边肯定有动物!”

听到我们的声音,那只猞猁企图藏起来,把身子使劲缩,脑袋使劲往地下拱。谁承想,我还是看见了杂草和石头中露出的那两撮迎风摇摆的毛——阿尔金山植被稀疏,猞猁最明显的特征还是出卖了它。刹车时,轮胎摩擦地面发出了声音,我很明显地看到它的身子一抖,它的心里肯定在想:“我都藏这么好了,咋还是被发现了呢?”

那只藏羚羊的肉还算新鲜,估计是猞猁早上捕猎的收获,所以它在听到我们的动静之后没有秒速消失的原因就找到啦——它不舍得走,想再吃两口。我们一车人都没在这么近的距离见过猞猁,觉得很新鲜,于是开着车在它周围兜圈子观察,但并不会靠太近,因为野生动物摄影师是有底线的,第一要务是保证被拍摄对象的安全,我们并不想对它造成过多打扰。

不一会儿,猞猁习惯了我们的存在,把头露出来,好像还翻起了白眼——郁闷的表情显露无遗。接着,它缓缓闭上眼睛,将柔软的下巴枕在毛茸茸的大爪子上,嘴巴被挤出了一个弧度,莫名好看。我们挑选了几个合适的角度,顺光、逆光、侧逆光地拍了一阵儿,还录了一些猞猁耳毛迎风摇摆的视频。然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看了它几眼,就离开了,留下它自己继续享受美食。

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又在这附近见到一只猞猁——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见过的那只。这次它飞奔着离开,不给我们任何与它对视的机会。我也终于得见猞猁奔跑的样子——像豹子,极为流畅。它的四只爪子先并在一起,然后再舒展开,其中的两只前爪扒住地面,两条后腿发力,腾空的瞬间,四只爪子收缩至碗口大小,太美了!

其实猞猁能够捕猎大型猎物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耳朵,而是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适应、潜行、突击。猞猁能够适应任何环境,无论是高原、森林、草原、湿地,还是荒漠,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而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它们就可以繁衍生息。

它们潜行的本事更厉害。它们在向猎物靠近时会伏下身子,肚皮紧贴地面,双眼直视猎物观察其反应,一旦发现猎物有所察觉,便迅速蹲下,等到猎物以为听到的动静是错觉而放松警惕时,它们再继续靠近,直至到达适合偷袭的距离。

突击则是捕猎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到达合适距离时,猞猁会寻找下风口,躲在隐蔽处,趴下,聚精会神并耐心地等待猎物靠近,并不会贸然出击。它们出击时,布满肌肉的健壮后腿如弹簧般弹出——最高时能够离地2米,可以一下子跳到猎物背上;此时,前爪锋利的趾甲也会全部露出来,嵌进猎物皮肤中,弯钩状的趾甲还能避免它们被猎物甩掉;然后,它们就伸出锋利的牙齿冲着猎物的颈部大动脉咬去,猎物往往猝不及防,一击倒地。

这套捕猎流程我从未亲眼见过,但在纪录片里倒是看见过不少次。每次看的时候,我都扼腕叹息:我什么时候才能拍到如此场景?是不够幸运还是花费时间不足?也许如果我专注于猞猁这一个物种,想方设法取得它的信任,在它认为安全的距离范围内远远跟着,日夜随它奔袭,没准儿也会看到吧。

其实我们人类与猞猁也有几分相似。首先,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有相应的处世原则,这样才能存活。其次,要想活得好,就要学会潜行,低调做人,隐藏实力,去学习、吸纳别人的优点,学会借势,并依靠环境来为自己打掩护,积蓄足够的力量;而如果要有所成就,就要学会突袭,挑选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保持心静,见到猎物(比如名、利)时要学会忍耐和等待,还要学会分辨什么机会是最恰当的,而后再迅速出击,将事情做到最好。

先存活下来,再厚积薄发,这是自然给每个物种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