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虚伪中立(1 / 1)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太平天国兴起后,即打算利用中国的内战加紧侵略中国。1852年1月,上海英国领事阿礼国就建议公使文翰利用太平天国起义、清王朝处境困难的时候,对它施加压力,并断定清王朝必然会答应英国的要求。1853年3月,江苏巡抚杨文定命令前同顺行行商、当时的买办官僚上海道吴健彰向上海英、美、法等国领事乞援,要求外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守卫南京。阿礼国乘势向在香港的文翰发出紧急公文,建议由“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面拥有舰队的三个强国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意即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军)。阿礼国还建议“趁(清朝)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其主要内容即英国等西方列强可以无限制进入中国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贸易合法化。文翰接信后,于3月21日匆匆赶到上海。当天他即命令阿礼国答复吴健彰说,英国全权大臣已到上海,“高级当局之间的接洽比较方便了,如果两江总督阁下要求援助,或就当前局势与全权大臣有所洽商,应由总督正式行文致公使本人,而不要由次级官员转达”;他并且声明“一经收到来文,对其中内容当即予以最善意的考虑,并及早答复”。

但太平军已于3月19日攻克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则于城破后被杀。太平天国的胜利,迫使外国侵略者相继宣布“中立”,采取观望态度。在文翰和阿礼国等人的策划下,外国侵略者在上海租界建立武装,构筑工事,将这部分中国领土直接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4月下旬,文翰乘坐英国兵舰“神使”号访问已成为太平天国首都的南京。英国公使的这次访问,既是为了亲自考察太平天国的实况,更是为了刺探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对外态度。他在致太平天国的照会中重申了英国对中国内战的中立立场,对清朝官员散布的“借西洋国火轮船十数只由长江直上”,与太平军作战的传闻予以驳斥,并表示:“查我英国往各国贸易、居住,凡各该处有兵戈,向例均不干预,今在中国焉有借用火轮船相帮之理?”他强调:“总之贵王与满洲相敌,我英国情愿两不干预。独是英国在上海建造许多房屋居住,并礼拜堂及堆货栈房,黄浦江内是有英船多只来往停泊。刻下贵王已抵金陵,与上海近在咫尺,闻得贵王军兵欲到苏松一带,后至上海,时贵王之存心立意,欲与英国如何办理之处,先愿闻之。”他还向太平天国表示:“英国人在上海的极大利益正处于危险之中,太平军进抵上海时,希望不要干扰英国人的生命财产,万一他们遭到了侵犯,那么必将引起愤慨,正如以签订1842年南京条约作为结束的战争时期所引起的相同的愤慨一样。”这就是说,不管中国内战的结果如何,英国仍然要坚决保持它已经取得的特权,它在中国的地位是绝不容许改变的。为此,他将《南京条约》的一份中文约本送给太平天国。

文翰回到上海后,向英国政府报告说:

如果举事者成功,至少传教士的活动可望获得完全的容忍。这些人看到外国人一般地都和他们遵奉同样的教义,因而当他们得势时,可能对外国人怀抱友善态度。他们无疑会允许通商的;不过从他们的出版品以及他们的行为上看,我们可以推断他们将严禁鸦片——不像现在这样的有名无实,而是真正的禁止。……目前唯一可行的政策,是保持不卷入这一斗争中去,力避与双方发生正式的联系,但(在中国的)外国人必须准备好足够的武力,来击败举事者们可能施与他们的任何攻击。

在英国公使之后,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与美国公使麦莲于1853年12月和1854年5月相继访问天京。法国公使本来倾向于清朝方面,但在访问天京后却对太平军的严明纪律和天京城的稳定秩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只得建议法国政府继续采取“中立”政策。半年后,美国公使麦莲访问天京时,适逢太平天国扫北失败、西征受挫、人心思变的转折关头,他的观感因而与此前访问天京的英法两国公使大不一样。这位美国公使很快就得出结论:必须从各方面支持清王朝,并借此取得新的侵略特权。紧随美国公使之后去天京搜集情报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官员麦华佗等人,也得出了与麦莲相同的结论。英国政府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与清王朝进行修约谈判上。

英、美、法等国所谓“中立”政策的侵略性和虚伪性,于1853-1854年(咸丰三至四年)在上海和广州已经充分表现出来。

1853年9月初(咸丰三年八月初),属于天地会系统的小刀会在上海发动了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并很快占领县城。清朝地方政府立刻瓦解,当地军队逃散一空。外国侵略者于此紧要关头宣布上海租界“中立”,无论小刀会或清军都不得利用租界进行军事进攻和防御。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破坏。小刀会无法进据租界这一在军事上、经济上十分重要的据点,使清朝地方当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小刀会起义军在上海前后共坚持了17个月。在此期间,英、法、美等国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上海租界,而且控制了上海海关。发生在1854年4月4日(咸丰四年三月初七日)的所谓“泥城之战”,则是外国侵略者与清朝地方当局加强合作的转折点。这一天,英美两国以清朝军队的兵勇进入租界为借口,向泥城桥的清军发起攻击。清军并没有认真作战,而是立即后撤。一直在租界以清朝官员身份活动的吴健彰第二天即表示希望今后不再发生敌对行为,并代表清朝地方当局向英、美、法等国赔礼道歉,并明确承认了“租界不可侵犯”的原则。这一战的结果并没有恶化英、美等国侵略者同清朝地方当局的关系,反而使这种关系融洽起来。

小刀会起义后,位于租界内的上海海关为群众所捣毁。外国侵略者乘势派兵予以占据,清政府海关职员逃避一空。9月9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在征得美国公使马沙利的同意后,在上海海关实行了“领事代征”制度,由英、美领事代替中国海关向英、美商人征税,从而开始染指中国海关,控制中国关税。1854年6月29日(咸丰四年六月初五日),上海道吴健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订立《上海海关协定》9条,同意聘用外国人任海关监督的助手,英、法、美三国各派一人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海关各级属员由委员会选用;外国船舶进口仍由领事报关征税;海关购置武装缉私船一艘,由外国人担任船长等。而当做交换条件之一的缴还欠税,其中英国部分为40多万两,后来借口中国政府未尽到保护上海英商的责任而一笔勾销;美国欠税30余万两,拖延两年多只交出7.3万余两,其余以代征手续费和其他借口,也一起赖掉了。7月12日,上海海关关税管理委员会成立,英国领事指派其副领事威妥玛、美国派出其驻领馆武官卡尔、法国派出其领事馆译员斯密司出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由外国人管理的殖民地制度初步形成,上海海关便完全被列强控制了。关税征收和海关管理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命脉。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攫夺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操控关税,纵容走私,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空前危害,也使清政府财政由独立自主逐步向依赖外国殖民统治机构转变。这一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之举,也促使中国封建统治与外国殖民统治势力互相勾结、联合掠夺中国社会财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局面的形成。

泥城之战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采取措施,企图迫使小刀会起义军退出上海县城。他们切断了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的交通。城内的小刀会起义军在外来接济断绝的情形下,只得于1855年2月17日(咸丰五年元旦)突围。其领袖刘丽川和其他许多战士牺牲。突围出城的一部分辗转参加了太平军,有些逃到租界内的起义者则被租界当局“引渡”给清军。在此过程中,法国的海军陆战队曾积极配合清军作战。清朝地方当局为感谢法国人的帮助,承认将十六铺一带的沿黄浦江地段划入法租界。

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各地的天地会发动起义。广州附近各城镇的起义军包围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致函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包令,要求英国海军帮助官军共同摧毁进攻广州的“叛党”。包令则正式发布公告,说是英国人对于发生在广东的内战严守中立,不得参与内战的任何方面。但英国在中立的名义下实际上在广州实行了干涉。英国海军帮助清朝地方当局打破了天地会党对广州城的水上封锁,攻击驶出海岸的天地会党的武装船只,甚至以海盗名义把俘获的会党人员交给清朝地方当局。但两广总督叶名琛对此并不领情,他的倨傲态度使英国人感到十分恼火。一位英国人记述道:对于叶名琛的要求,包令当然只能回答说他无权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但是他带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去保卫广州的洋行,无疑的,这支海军的来到对压平叛乱是起了作用的。包令本来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叶会邀请他到他的衙门内进行会晤。但事实上,什么会晤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