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简介
·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如今已经是第8个年头。
·多次想要学习英语,然而都没能坚持得下来。
·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感到自卑和焦虑。
一本新的学习方法书
在下班回家的电车上,我猛然一抬头,发现眼前张贴着英语会话教室的开业广告,再一转头,又看到了一本财经杂志的广告,内容正好是“重新开始学英语”特辑。我知道自己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些,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感。
我这个人既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优势,简历平平无奇,性格也呆板无趣。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感到焦虑,然后跑到书店去买几本英语教材和讲学习方法的书,认认真真地画线、贴便笺。短短几周之内,这些书就会被我冷落,堆到房间角落的纸壳箱里。还有那么两三次,为了逼迫自己学习,我狠下心来买了非常昂贵的教科书,但最终的结果却并没什么两样。
“……今天在外面吃完饭再回家吧。”
一不小心,消极的想法又一次向我袭来,使我放弃了去便利店买便当回家吃的想法。我在家的前一站下了车,想在车站楼里找一个可以待久一点的餐厅。
这个车站的检票口对面是一家书店,店门口的推车一直是用来陈列首选推荐的新书。
“啊,又出了新的学习方法书。”
我喃喃自语着,感觉自己消沉的情绪中似乎燃起了新的动力。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话,那就是“让人提不起劲来”。因为书的开头一上来就写着自学坚持不下去是很正常的,连鸡血都不给读者打。
再往后翻,作者又写道,无论是放弃还是重新开始都是个人的自由,想学的时候重新开始学就行了。
“这也太不负责任了。”
我深知,每一次的失败,都会使人的内心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
学习动机图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尽管遭受了这么多次打击,我们依然还会重新开始学习?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就隐藏着学习动机的核心(对话1“为什么我们不会放弃学习”)。
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买回家的学习方法书,还有将这些书隐藏起来的大纸壳箱,我一直将它们看作自我厌恶的源头,从未想过它们可能会成为学习动力的源头。
说起来,为什么尽管每次都会失败,我却依然想要重新开始学习呢?还有,为什么想学的偏偏是英语呢?是因为大家都说英语很重要吗?可是学生时代的我明明一直都不愿意在英语学习上付出努力,只是把最低限度的分数拿到手而已。就像是在暴风雨来袭时默默地低头忍耐,一直等到雨过天晴一样。
想着想着,一件事突然闯进了我的脑海。那是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一天,我正因收集不到毕业论文要用的资料而苦恼,偶然在食堂里碰到了上一届刚毕业的学长。学长主动向垂头丧气的我打招呼,解释说“最近花不少钱买了东西,手头比较紧,正好学校食堂离公司近,还便宜,就来这里吃饭了”,并邀请我坐下。
“原来是这样,那我来教你一招吧。你以前用英语写过邮件吗?没有的话,可以先这么写,结尾处再把自己已经调查到的内容和收集到的论文一条一条地写下来。”
学长一边说着,一边(在当时的我看来)飞快地在餐巾纸上写下了一篇范文,然后起身准备离开。
“好啦,我得回公司继续战斗了,咱们有缘再见吧。夏天吃这里的甘地套餐的确很爽口,但是天天吃也是会腻的。”
学长给我的邮箱地址是纽约的一所图书馆。
一周后,我收到了图书馆的回信,邮件的附件里添加了10多篇论文。而我则在英语辞典和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将它们艰难地读完了。如今,我已经想不起来这些论文的具体内容,但是却对大洋彼岸迅速伸出的援手和帮我推开新世界大门的学长记忆犹新。这些,应该就是我的学习动力吧。
于是,我翻开了手账,写下了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几个词——“学长、NYPL、邮件”。
英语的学习动机图
接下来,我又思考了一下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哪些影响。首先,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让我对“会说英语的人”产生了憧憬。而间接影响应该就是让我对英语这扇“大门”背后的世界也同样产生了向往。这两种影响对我来说应该都是正面的。虽然我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失败了许多次,也产生了不少负面的情绪,但是它们却无数次让我重新站回了赛场上(方法1“学习动机图”)。
把间接影响写下来以后,我发现了一件事。也许我并不是想要学习英语,而是对另一边的世界产生了好奇。
那么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重新回到一直没能坚持下来的英语会话学校里学习吗?总感觉哪里不太对。
如何才能像那时候的自己一样充满学习的动力呢?如何才能推开这扇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大门,探访另一边的世界呢?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先是试着用线把自己的现状和尚且模糊不清的目标连了起来(方法3“学习路线图”)。
我现在的英语水平顶多也就是和高考的时候差不多。虽然不至于一窍不通,但是距离应用自如还差得很远。
目标的话,虽然现在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希望能够把英语当作工具,用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那么,这二者之间应该如何联系起来呢?
仔细一想,说自己的英语能力是“高考水平”,似乎有些模糊不清。既然目标是“使用英语来查资料”,那么现状的部分也应该写和查资料有关的内容才行。这样的话,才能更清晰地看出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于是我把现状的部分修改了一下,具体如第646页图所示。
说起来有些惭愧,当我在查阅英文版的维基百科时,一旦遇到比较长的词条(几千词),我就根本读不下去。不过既然我的目标(终点)是“使用英语来查资料”,那么无论如何都得从这里跨出第一步才行。
接下来就要思考起点和终点之间应该有哪些步骤。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后,我按照从简单到困难的顺序完成了一张路线图,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终,我决定将路线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短文阅读逐渐向长文阅读过渡”,另一条是“学习阅读英语长文的方法”。
把模糊不清的目标写下来(学习路线图)
跳读(方法35“跳读”)这种方法我早就有所耳闻,但是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并没有积极地去应用过。这次我希望自己能够熟练应用这种方法。
为了实现“从短文阅读逐渐向长文阅读过渡”,可以先从比较简单的百科全书(Simple English Wikipedia)入手,一点一点地增加文章的长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两个步骤之间的难度差距太大,还可以随时修改,再向其中添加新的步骤。
挤出时间
决定了自己需要做哪些事以后,接下来还要做好时间安排。
于是,我就把用来记录每天日程的手账掏了出来。这本手账正好能够把一周的日程记录到左右对开的两页中。我先是在起床时间和就寝时间的位置分别画了一条线,然后把吃饭的时间和除了工作以外的所有行动全部写了下来(方法6“行动记录表”)。这样就能大概看出哪些时间可供自己支配。
“果然还是上班路上的时间最长啊。周六周日的时间又该怎么利用起来呢……嗯,再说吧。”
学习路线图 ver.2
我平时都是乘坐电车上下班。早上从家门口的车站到换乘的车站大概是40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就算是没有座位也能站着看看手机。换乘到下一辆车以后就会变得很拥挤,没法再看手机了,不过戴着耳机听音频应该还是可以的(要是有音频类的教材就好了)。可以试一试手机的语音阅读功能,如果语音阅读功能很好用的话,就不用专门去准备音频教材了(方法7“净化灰色时间”)。
利用行动记录表来寻找可用的时间
用Simple English Wikipedia来做阅读和听力练习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是我在学习路径图中设置的第一站,也是难度最低的一站。首先,我需要从Simple English Wikipedia中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Simple English Wikipedia的首页上有一个名叫“Selected article”的专栏,用来刊载推荐阅读的词条。在我开始自学的第一天,专栏中推荐的词条是一部芭蕾舞剧,名叫“Le Spectre de la Rose[6]”(玫瑰花魂)。正巧,日语版的维基百科中也有相应的词条,只是内容更加简略而已。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词条页面的最下方还有一个小方框,写着“Listen to this article”。由于许多英语学习者都会利用这个网站来学英语,因此有些词条的下方会附上网友的朗读音频。这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比起电脑合成的语音,人声朗读听起来会更轻松,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在Wikipedia:Spoken articles这个网站上能够看到有哪些词条附有人声朗读的音频。因此我打算先从这些附带音频的文章开始读起。这里列出的文章基本都曾经在“Selected article”中出现过,且篇幅也都比较长,因此读起来会有些困难。但是好在有许多词条都能在日语版的维基百科中查到,所以读起来不至于太累。
于是,我决定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来完成四件事:①在Spoken articles上选择一个词条;②阅读日语版的维基百科上对应的词条解释(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从kotobank等在线辞典网站上查询);③阅读Simple English Wikipedia上的词条解释;④(换乘下一辆车后)听词条的朗读音频。
由于①~③必须在换乘下一辆车前完成,所以也属于一种限时阅读(方法37)。有了时间的限制后,阅读时注意力也会更集中一些。
刻读和朗读
在下班回家的电车上,我又把早上学习过的词条拿出来重新读(听)了一遍。
吃完晚饭后,还要在餐厅里把今天读过的词条粘贴到谷歌文档(Google Document)中,把不懂的地方和有趣的表达方式标记出来,再利用注释功能把自己查到的相关信息添加到文章的旁边(方法41“刻读”)。
我本打算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表达方式,就将它们整理到手机的Anki应用程序中,再利用无法戴耳机听音频的间隙时间来复习,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又经常会偷懒,结果一直拖到周末才统一整理(这里的做法需要再重新考虑一下)。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就收拾东西回家。等洗完澡再把今天学过的文章拿出来朗读一下(因为在餐厅里无法出声朗读)。
遇到不会读的词就查一下读法,反复朗读(方法39),直到能读得很流畅为止。
就这样,每天我都会从Simple English Wikipedia上找一个新的词条来学习。就算当天遇到的新单词没有查完,文章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第二天也会重新开始学习新的词条(有时我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补上,但是也补不完)。
谷歌文档的文件都是统一按照“学习的日期+词条名”来命名。这样一来,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记录也能够积攒下来(方法12“学习日志”),为我提供坚持学下去的动力。
使用谷歌文档来刻读
让自己无法中断学习的方法
这样坚持阅读了两个星期以后,虽然方法上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已经渐渐地有了自信,觉得这样继续下去应该没什么问题。每天都学习新的词条,就算前一天没有看完也要果断放弃,这种不被完美主义所束缚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每当前一天加班到很晚,或是当天身体有些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会特意去找篇幅比较短的词条来读,这也是我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反而是当我觉得自己状态比较好,想要挑战长篇词条的时候经常以失败告终,令我懊悔不已)。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心中又有一个声音开始逐渐放大:“这些以前不是也同样能做到吗?现在只是还没到时候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失败的。”
现在的我,应该就是站在了一个分歧点上。究竟是继续坚持自学,达成目标,还是和以前一样中途放弃,逐渐将学习抛之脑后,成败在此一举。
于是我决定,把自己从刚开始自学时就一直在考虑的“撒手锏”给使出来。
“学长您好,好久不见。
最近出于一些原因,我决定重新开始学习英语。
迄今为止,我已经有过许多次开始学习,却又中途放弃的经历。每次失败后,我都会为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天生就缺乏毅力,觉得坚持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强求。
这一次,我很想坚持下去。
但是有了之前的那些经历后,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意志有多么薄弱。
给学长您写这封信,就是希望您能够答应我一个请求。
我在一本书读到了写承诺书(方法13‘让他人来把关’)寄给别人的做法,所以希望学长能够成为我的收件人。
我会每周把学习计划发给您,但是您不用看,也不必回信,只要成为我的‘收件人’即可。
此次突然向学长提出这么莫名其妙的请求,实在是非常抱歉,但是希望学长能够答应我。
祝学长一切顺利。”
发完邮件的一瞬间,我的心脏就开始狂跳了起来。
当我忍不住扑倒在**开始踢腿时,新邮件的提示音突然响了。
“哈哈哈,你这个做法还挺有意思的嘛。我这边跟你有时差,可能没办法随时给你回信,但是当你的‘收件人’完全没问题。——来自冰天雪地里的问候。”
邮件的附件里还有一张极光的照片。
“时差?冰天雪地?学长现在究竟是在哪里?”
重新绘制学习路线图
现在我已经把自己逼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地步,摆在我面前的选项只有两个,要么自学,要么毁灭。于是,我决定先重新绘制学习路线图,把具体的书名给加进去。
我目前比较了解的学科就是大学时学过的经济学,所以我挑选了一本经济学辞典和一本经济学百科全书作为阅读材料。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是一本再版了许多次的经济学用语辞典,一共有700页左右,每一页都是由左右两栏构成,一个词条大概5~10行,人物的介绍也不过只有20~30行,比Simple English Wikipedia上面的词条还要简短。我想以后在阅读其他经济类文章时应该也会用得到,所以就挑了辞典中最简明扼要的一本。
另一本The Fortun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则是经济学百科全书,大概有900页,每一页同样也是由左右两栏构成。这种专业性百科全书大部分都是由好多卷构成,想要自己购买一整套会比较困难(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占很大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种入门级的百科全书会比较适合我。虽然它的体积比较小,但毕竟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里面的词条要比辞典长得多,一个词条可能会长达好几页。虽然篇幅仍不及论文,但也同样相当于是在阅读一篇多段式构成的文章。我当前的目标,就是先达到能够查阅这部百科全书的水平。
学习路线图 ver.3
故事中用到的方法
·对话1 为什么我们不会放弃学习
·方法1 学习动机图
·方法3 学习路线图
·方法6 行动记录表
·方法7 净化灰色时间
·方法37 限时阅读
·方法39 朗读
·方法12 学习日志
·方法13 让他人来把关
故事中用到的学习资源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 (https://simple.wikipedia.org)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 Spoken articles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Spoken_articles)
·日语版维基百科(https://ja.wikipedia.org)
故事中登场的书籍
·Donald Rutherford (2012)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3rd Edition), UK: Routledge
·David R.Henderson ed.(1993) The Fortun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Warne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