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42 引领我们走向精读的“辅助轮”【段落归纳(Paragraph Summarizing)】
① 选择一部文献,确定阅读的范围
如果文献的篇幅较长(比如一本书),那么可以以章节为单位来阅读。本书中将以托马斯·S.库恩所撰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第一章为例,对各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
② 给各个段落标上序号
直接在书中给段落标上序号。《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章共有14个段落。
托马斯·S.库恩著 中山茂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ISUZU书房,1971)
③ 将段落的序号写到纸上,留出一定的空白
④ 读完一个段落后,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填写到对应的空白处
最好是每一个段落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可以一边读,一边将概括性的语句或是关键词画出来。然后再将画线的部分整合成句子。遇到重复或是可以省略的部分就干脆利落地舍弃。这样一来,留下的记录就能够反映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科学革命的结构》摘要
在归纳总结中发现自己尚未理解的内容
段落归纳(Paragraph Summarizing)是精读的“辅助轮”。
将段落的序号写在纸上,留出空白。这个填补空白的过程,就能够促使阅读者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文章。
概括文章的内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想要对段落进行归纳总结,就必须充分理解段落的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如果我们理解得不够充分,或是想不通作者的用意,那么就很难归纳段落的内容。这并不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出现了“详略不均”的现象,这一点在平时读书时很难注意得到。
平时我们在阅读书和论文时,并不需要理解其中所有的内容。即使我们逼迫着自己从头到尾通读了全书,也会在无意识中跳过一些语句,或是忽略一些读不懂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段落归纳就能够帮助我们从“通读模式”切换到“精读模式”。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对各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前,应该先将书通读一遍,或者最好是先反复读上几遍。这样一来,在归纳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阅读是多么的“粗糙”。这里的“粗糙”并不是贬义词,当我们的目的是将书全部读完时,一定程度的“粗糙”也是必要的。
将难懂的书一点点地瓦解
当我们读了许多遍,依然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时,也可以使用段落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难关。
这种做法就像是将坚硬的岩石一点点地凿碎,有些十分难懂的书(在最初的阶段)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够顺利地读下去。如果一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开心,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的,也只有一些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自我满足感而已。相反,那些读起来很费劲的书却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生活态度。段落归纳,就是攻破这些书的最有力的武器。
显然,这个归纳的过程会花费不少时间。一开始,遇到比较难理解的段落可以先跳过,在旁边标一个问号。当我们读完其他段落后回过头来再看,也许就能够理解了。我们也可以先做一些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画下画线、贴标签,在书中留下一些标记(方法41),或是将一些关键词摘抄下来,这些都会对我们之后的理解有所帮助。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明明是概括大意即可,却总想写得再详细一些,导致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我们在做归纳的时候,最好是抱着“为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的心态,这样才能坚持得更长久。
理解程度的“自我监测”
除此之外,段落归纳还能够将阅读者的理解程度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是一种自我监测的方式。
如果想要与以前的自己作对比,可以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归纳同一篇文章的内容。为此,我们最好是将自己归纳好的成果长期保存。我个人比较推荐在无酸纸的笔记本上做归纳,但是对于那些不擅长整理,很容易弄丢东西的人来说,还是直接输入电脑中,以txt文本格式(或是其他各种软件都能够阅览的通用格式)上传到云端比较好。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读一读自己归纳的内容,就能够敏锐地发现自己对哪些部分的理解要比原来更加深入了。对于一名阅读者而言,自己的进步就是读书动机的最主要的来源,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