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 不会骑马的军事家(1 / 1)

公元280年,晋军一举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华大地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在这次统一的战争中,西晋名将杜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家望族,他的祖父杜畿在魏时为尚书仆射,父亲杜恕任幽州刺史,妻子是魏文帝曹丕之妹高陆公主。杜预少有大志,又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律令、算术、工程诸方面均有造诣,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时人美称其为“杜武库”。

司马氏代魏,杜预先守河南尹,参与《晋律》的修订并进行注释,又对官吏的考课制度改六年一评为每岁一考,这样,“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晋书·杜预传》),事不淹迟,人无失察,赏罚分明,用人合度;后任度支尚书管理财政,提出五十多条措施,都被采纳实施,效果显著。他在朝为官七年,补偏救弊,损益万机,朝野无不称美。公元278年,首创伐吴大计的名将羊祜病卒,死前举荐一贯力主伐吴的杜预自代。杜预继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其杰出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

杜预接替羊祜坐镇襄阳,一上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遣精兵出其不意,进攻西陵。东吴名将张政猝不及防,吃了败仗,一大批将士被俘。张政怕受到吴主孙皓严责,不敢把败绩如实上报。杜预却特地派人把俘虏押送到建业归还孙皓,孙皓对张政隐瞒军情一事大发雷霆,将张政调离西陵,另派能力不强的留宪来镇守西陵,这正中了杜预的离间之计,为灭吴搬掉了第一块拦路石。大军压境的前夕,孙皓误换边将,表现了他的昏庸,所以杜预深感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求战心切,主张坚定,旬月之内,连上两表,终于坚定了晋武帝伐吴的决心。

晋武帝雄心勃勃,很早便“密有灭吴之计”,但因以太尉录尚书事的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竭力反对,多方阻挠,所以他伐吴的决心迟迟未下。杜预在表中认为,东吴内部极不稳定,力量薄弱,及时伐吴,“有万安之举,无倾败之虑”,如或迟疑,恐坐失良机,孙皓也会怖而生计,加强战备,修固城池,坚壁清野,疏散百姓,到那时伐吴,自会困难更大,阻力倍增。杜预还指责那些干扰和破坏伐吴的人,说他们完全是出于私心,考虑的是个人的功过得失,而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杜预再次请战的奏疏送到时,适值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在下棋,武帝读毕奏疏,心已有所动;这时,张华推开棋盘对武帝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晋书·杜预传》)这样,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在公元279年的十一月,部署六路兵马,全线出击,大举攻吴。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武汉),镇南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众,作为奇兵,顺江而下,声势浩大的灭吴统一战争,从此全面展开。

太康元年(280),杜预出兵江陵,一路上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旬日之间,累克城邑,大获胜利。这时,王濬的水军也连战连胜,先打下了东吴军事重镇西陵,杀了都督留宪;接着又拿下荆门、夷道,一路顺风地直逼东乡、江陵,来和杜预会合。在王濬的部队来到东乡之前,杜预先派部将周旨率领八百精兵,绕道而行,于深夜偷渡长江,在巴山虚张旗帜,燃起大火,好似千军万马占领了江防要地。吴军为之丧胆,都督孙歆咋舌惊叹道:“北来诸军,怕不是飞渡长江的吧!”紧接着,吴军仓促迎战晋军,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在溃退回城时,周旨他们乘乱混进了城里,直入军营,活捉了孙歆并占领了东乡,截断了江陵守敌南逃的归路,为全歼江陵吴军做好了准备。因为杜预足智多谋,出奇制胜,所以军中称赞他“以计代战一当万”。

杜预的大军包围江陵后,坚守江陵的吴军都督伍延假说要投降,实际把精兵埋伏在城楼上的矮墙里,企图等晋军入城时袭杀杜预。不料杜预不为所骗,急令继续攻城。不久城破,伍延被杀,江陵落入晋军手中。由此,杜预军威大振,沅水、湘水以南,零陵、桂阳、衡阳,直到广州,守令皆望风归降。杜预持节安抚,秋毫无犯,继而又挥师挺进,攻战武昌。打下武昌以后,杜预召集各路诸将商讨进取建业之策。在晋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之际,有人却反对乘胜进兵,“百年之寇,未可尽克”,又说雨期将至,疾疫必起,因此要求偃旗息鼓,班师回朝。如果这种意见占上风,伐吴统一之举势必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这时,杜预却说:“昔日乐毅籍西一战遂并强齐,现在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怎么能在这时退兵罢手呢?”他毫不迟疑,当机立断,指挥大军径趋秣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区),步步进逼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事实证明,杜预多谋善断,料敌制胜,具有大将的智慧和气魄,原来主张班师的人都向他深表歉意。

杜预攻克武昌以后,就受命去收复东吴南方的大片地区,包括今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江西一带,最后攻取建业。迫降孙皓的是王濬的水军。而王濬能趁胜进击,一鼓作气灭了孙吴,和杜预的支持及鼓励分不开。起先,晋武帝命令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节制,杜预主动推辞说:“如果王濬攻克建平,沿江东下,声威大震,不宜让他再受制于我;如果攻不下建平,也就无法受我节制。”攻下江陵后,杜预又分兵给王濬,以壮大他东下的实力。在王濬拥舟东下、直指建业途中,晋武帝又令王濬受安东将军王浑节度。王浑屯兵江北,并不准备前进;假如王濬听从王浑,对吴国发动的最后进击也就要被迫停止。杜预写信鼓励王濬说:“将军已经攻破了东吴西边的防守,应当顺流而下,直接向建业进军,去征伐几辈子的叛逆,拯救吴人脱离火坑。将来得胜还朝,也是一生的大好事。”王濬见信大喜,修表向武帝呈上杜预的信,随即顺流放樟,麾师东下。大军经过三山时,王浑还想以召王濬议事为名阻其东下。王濬因受到杜预的激励,所以并不停留,派人告知王浑“风大不得泊船”,就乘其锋锐,举帆直奔建业。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吴主孙皓不得不肉袒面缚,衔璧牵羊,衰绖舆榇,率兄弟子侄二十一人,出门拜降。至此,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彻底终结,晋王朝的全国统一胜利实现。

在整个伐吴战役中,杜预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伐吴之始,晋武帝举棋不定,是杜预连上战表,再三恳求,加上张华的力谏,使伐吴之役得以提前进行;战争进行之中,杜预先出奇兵,配合王濬攻下东乡,占领江陵,后在众将犹豫彷徨、不敢继续进兵,眼看伐吴之业要毁于一旦之际,他力排众议,一面上表武帝,据理力争,指明平吴已是旦夕之事,不可中道停止,促成武帝下进一步进兵的命令;又不失时机地指挥大军趁势进击,激励王濬直捣建业,终成大事。论功行赏,杜预被封为当阳县侯。

灭吴以后,杜预仍镇守襄阳,他关心民瘼,注重农桑,引滍、淯诸水灌溉原田万余顷,公私皆利,黎民感德,尊他为“杜父”。他又于扬口开渠千余里,引夏水达于巴陵,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湖广一带作歌谣赞颂他:“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认智名与勇功。”晚年,他摒弃名利,潜心著述,完成《春秋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盟会图》《女记赞》等书,为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公元284年,杜预被征为司隶校尉,在赴任途中因病而卒,年六十三岁,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俞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