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即发动了夷陵之战,讨伐孙吴,替关羽报仇,欲夺回荆州。刘备此举,失去理智。赵云曾劝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刘备听不进去,孙权也怕两线作战于己不利,便遣使求和,刘备不从,亲自带领近十万大军从白帝顺流而下杀向东吴。孙权求和不成,也起兵应敌,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率五万兵西击刘备。东吴战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都受陆逊节制。
七月,刘备派吴班、冯习等率兵四万击破吴军李异、刘阿等部,占领吴地秭归、巫县(今重庆巫山西北),留赵云于江州(今重庆市)为后援,策应主力行动,自己率大军顺江而下。公元222年正月,蜀将吴班、陈式又率水军屯据长江北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一时间蜀军势不可当,吴国上下一片焦虑。面对蜀军的强大攻势和节节胜利,陆逊没有被其声势所压倒,也没有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他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先让一步,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将部队撤至今湖北宜都市长江南岸的夷道和北岸的猇亭,把五六百里山区让给蜀军,完成了战略退却,待机全线反击。
陆逊战略性质的大步后退,引起部下的不满。老将韩当、徐盛等认为他怯敌,纷纷要求出击,与蜀军决战。陆逊对部下求战心切而不考虑全局的想法,一方面按剑施令“不可犯矣”,一方面陈述利害晓喻大义。他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以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三国志·陆逊传》)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陆逊得兵法要旨,沉着冷静排除干扰,稳健地按照自己的战略行事,捕捉最佳的决战时机。
陆逊坚守不出,刘备屡攻不下,两军相持长达半年之久,蜀军失去锐气,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刘备把十万大军屯驻在从巫峡至夷陵的一百余里的山地上,分散四十余营,陆逊担心刘备水陆俱下,这样蜀军居高临下扑向荆州,在平川上打消耗战,胜负难料。现在刘备把蜀军屯在漫长的山谷间,无所作为,意气沮丧。陆逊把反攻时刻定在了公元222年六月,正是暑势之时,采用火攻,致使蜀军全线崩溃,刘备也差点成了俘虏。这一仗,陆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