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护孙刘联盟,终身不易(1 / 1)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屯驻江陵。鲁肃即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共同对抗曹操。借荆州,是鲁肃接替周瑜主持军务所采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意义十分重大。

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之势已成,但论实力,仍是孙、刘弱而曹操强,无论孙权还是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单独对抗。孙、刘只有联合,否则必被各个击破,或者投降曹操,三足鼎立会不复存在;如果两弱相斗,更有利于强者,加速自身灭亡,所以孙刘联合是关系双方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这时孙刘联盟却因荆州归属出现了危机。刘备在取西川前,要依靠荆州为立足之地,取西川后,要利用荆州作北伐的前哨,这是《隆中对》所规划好的方略,而孙权把荆州看作是夺取天下的保证,岂能让与他人?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除非兵戎相见,却又与基本战略方针相违背。既要维护孙刘联盟,又不失去荆州,这是鲁肃接替周瑜时面临的难题。于是,鲁肃来了个“借荆州”。既是“借”,说明荆州的主权属吴,力量不足以吃掉对手时,可以让你使用;力量够时,随时可以收回。“借荆州”,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借荆州,长江以南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已经为刘备所控制,如果不使用武力夺回,借与不借是一样的。东吴控制的荆州,只是江北的南郡、江夏两郡,所谓“借荆州”,其实不过是把南郡让出来而已,江夏仍在东吴掌握中。“借荆州”,使东吴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在军事上,“借荆州”对东吴也是有利的。东吴占据江北的南郡、江夏直接与曹军对峙,把刘备隔在江南,实际上是给他人当保镖、打头阵,让刘备坐观鹬蚌相争。现在让出南郡,把他人推到前面给自己当屏障,实属便宜之事。可惜孙权没能真正认识“借荆州”的深意,否则缩短西边战线,大力在东边发展,形势会是另一个样子。倒是曹操很有战略眼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鲁肃传》)。

“借荆州”后,鲁肃领兵四千从江陵移师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驻防,一边操练,一边扩军。鲁肃带兵,赏罚公允,纪律严明,深受士兵爱戴。部队迅速扩大到万余人,他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升偏将军。建安十九年(214),他随孙权攻破皖城(今安徽潜山),又升横江将军,这表明,鲁肃当时不仅韬略过人,也很有领兵作战的实际才能。孙权曾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吕蒙长短,在谈及鲁肃治军时说:“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三国志·吕蒙传》)当时,关羽守江陵,鲁肃防区与关羽相邻,关羽曾多次因猜忌而生异心,每次鲁肃都以友好的态度安抚,目的都是为了孙刘联盟不受损害。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取得益州,孙权令中司马诸葛瑾去成都要求刘备还荆州诸郡。刘备不答应,孙权大发脾气,派吕蒙带兵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当即投降。刘备得知,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关羽带兵争三郡。孙权也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一时剑拔弩张,大战迫在眼前,为不使孙刘联盟彻底破裂,鲁肃决心做最后努力,打算当面和关羽商谈。当时,鲁肃部下担心发生意外,纷纷劝阻鲁肃。鲁肃说:今日之事,应当开导劝说。是刘备对不起我们,是非还没弄清,量他关羽不敢乱来。于是,他邀请关羽见面,各自把军队留在百步之外,只是将领们各自携带单刀相会。会谈时,鲁肃义正词严,说得关羽哑口无言,使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随后,刘备派人与孙权讲和,双方商定平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于是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后来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见关汉卿《单刀会》及《三国演义》六十六回),关羽成了威风凛凛、智勇双全的英雄,而鲁肃则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历史的真实是,大义凛然、单刀赴会的主角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鲁肃不仅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且为维护这个联盟呕心沥血、费尽心力,诚如王夫之所说“守之终身而不易”(《通鉴论》卷九)。鲁肃之所以如此,“鲁、葛定**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有出于此者”(同前引)。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逝,孙权为他治丧,并且亲自送葬。诸葛亮也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这都说明了鲁肃在当时吴蜀两国的影响。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临坛,环视公卿大臣,对他们说:“当年鲁子敬就曾讲到此事,可说是明于大事啊!”孙权的赞语充分肯定了鲁肃在吴国形成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邓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