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割据江东(1 / 1)

孙策之父孙坚,自称是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任长沙太守,后被封为破虏将军,先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和征讨凉州边章、韩遂的战役。特别是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孙坚勇冠三军,战功卓著。《三国演义》第五回描写过关公温酒斩华雄。这个华雄是董卓的一员猛将,他不是被关羽所杀,而是死于孙坚之手,小说家为了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有意张冠李戴。董卓曾经对他的长史刘艾说:“关东军的各路首领,一个个都是我的手下败将,不值得畏惧。只有孙坚这个小倔头,颇能用人,要告诉诸将,多加小心。”(本传裴注《山阳公载记》)初平二年(191),孙坚在伐黄祖之役中大胜,轻骑追至湖北岘山,被黄祖部下射死,时年三十七岁。

孙策自幼聪明英武,好结交朋友,声名远播,是个少年英雄。舒(今安徽舒城)人周瑜与孙策同年,慕名来访,一见如故,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孙策遂举家迁往舒城,孙坚死后,孙策遭徐州牧陶谦之忌,乃携母徙曲阿(今江苏丹阳),依其舅丹阳太守吴景,并乘机招募了亲兵数百人。

兴平元年(194),孙策率众投靠占据寿春的袁术,很受袁术的赏识,“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但袁术对孙策颇怀戒心,他曾先后两次许诺任孙策为九江太守、庐江太守,但两次都悔约而改授予自己的亲信。孙策知自己不被信任,便准备脱离袁术他去。恰在这时,孙策的舅舅吴景遭到驻在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的攻击,被赶出了丹阳城,双方在横江津一带相持不下。“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本传裴注《江表传》)。

袁术放虎归山,孙策如鱼得水。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又将其父孙坚的旧部千余人尽数拨归他统辖。孙策的宾客千余人也和他一起出发。一路上,由于军纪严明,百姓拥护,这支部队行至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已成为拥有五六千人的浩**大军。这支军队作战勇敢,势如破竹,打败了刘繇手下的大将张英、樊能,刘繇弃军而奔,诸郡守也望风而逃,孙策没费多大力气就进入了曲阿。有了根据地之后,军力很快得到了扩充,“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三国志·江表传》)。

此时江东各地,豪强割据,各不统属,乌程邹他、钱铜,吴人严白虎,前合浦太守王晟及自称为吴郡太守的陈登,各聚兵数千到数万人,称霸一方,其中尤以严白虎的势力最大。孙策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首先平定了邹他、钱铜、王晟等人,接着便杀向严白虎。正当孙策大军出征严白虎之际,驻守海西的陈瑀却秘密遣其都尉万演渡江,联络豪帅严白虎、祖郎、焦己等,准备偷袭孙策军。孙策发觉此事后,仍亲率大军按计划出发,另派吕范、徐逸率兵进攻海西,大破陈瑀,杀其大将陈牧,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严白虎见孙策亲自领兵前来,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同时派其弟严舆赴孙策军营请和。孙策假意允和,并置酒款待严舆。席间,孙策出其不意杀了严舆。严舆是严白虎手下出名的骁将,他的被杀使严白虎一军胆丧。双方军队一接触,严白虎军便败下阵来,严白虎带着少数人逃往余杭。至此,孙策基本平定了江东六郡,自领会稽太守,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孙策把豫章郡分为豫章、庐陵两郡,以孙贲、孙辅两堂叔分任为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势力大盛。

建安二年(197),袁术称帝于寿春,孙策上书反对,与袁术绝交。曹操趁此拉拢孙策对抗袁术,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这样,孙策名正言顺割据了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