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全大局,深明大义(1 / 1)

赵云不只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战将,并且具有远见卓识,极有政治头脑。赵云还深明大义,遇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又能顾全大局,不贪小利。这些品德和行事,都表现了他的政治家风度。

建安十四年(209),赵云随刘备平定江南,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心怀叵测,将其美貌的寡嫂献给赵云,套近乎以图谋不轨。赵云对赵范说:“我们既然是同姓,就犹如兄弟,你的兄长就是我的兄长,不能做这等事。”左右的人都劝赵云顺水推舟将其娶下。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不能为了一个女子坏了大事。”赵范见赵云不上钩,害怕阴谋败露,就溜之大吉。赵云当作没事一样,礼遇赵范家族。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入成都以后,“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易诸将”。赵云极力反对这种做法,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三国志·赵云别传》)刘备听了赵云的建议,稳定了益州民心。

章武二年(222),刘备大举发兵征讨孙权,欲与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赵云分析了当时形势,劝谏刘备顾全大局,尊重实际,不要冒险出征。赵云说:“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赵云别传》)可是,刘备不听赵云的规劝,遂出兵东征伐吴,结果夷陵兵败,蜀汉受到极大的损害。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街亭败还。赵云和邓芝屯驻箕谷掩护主力进退,兵力单薄,受到魏大将曹真的进攻。在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魏军不敢进逼,这支蜀军全军而返,军资什物没有遭受损失。诸葛亮下令奖励赵云军。赵云说:“这次打了败仗,无功不受禄。”他把奖励的绢帛放在官库里,至十月发给将士作冬衣,诸葛亮十分赞赏。(许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