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陵败北,白帝托孤(1 / 1)

刘备称帝以后,念念不忘的就是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公元221年,秋七月,他不顾赵云等人的劝谏,率师东征。孙权遣使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兵出巫峡,自秭归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连营七百里,刘备率主力驻扎在夷陵之亭。次年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用火攻大破蜀军,刘备仓皇败退至白帝。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陆逊传》)。同年十二月,孙权因魏出兵攻吴,而刘备又住在白帝不回成都,担心两面受敌,遣使请和。刘备也因蜀国元气大伤,处境不利而同意和好,于是派宗玮回聘。中断三年之久的吴蜀联盟,终因各自的需要而得以恢复。

夷陵战败,刘备心力交瘁,在白帝卧病不起。这时,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激化起来。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染病,起兵反叛,进攻临邛。虽然前后只有三个月就被平息下去,却反映出刘备的统治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出兵伐吴,乃是一重大失误。

公元223年,刘备病势沉重。二月,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四月,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灵柩运至成都,葬于惠陵,谥号曰昭烈皇帝。

纵观刘备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184年镇压黄巾起义到207年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为第一阶段:转战南北,逐鹿中原,虽屡遭失败,但不屈不挠。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到221年四月称帝,为第二阶段:执行隆中路线,事业发展,成就天下三分鼎足之形。从公元221年伐吴到223年四月病逝白帝,为第三阶段:夷陵败北,晚景悲凉,成为三国时代最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徐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