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是三国时的名将,初事袁氏,在刘表、袁绍帐下做偏将军,未受重用。官渡之战,张郃归服曹操,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人。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冀州牧韩馥。馥败,归袁绍,以功拜宁国中郎将。袁、曹官渡之战,绍遣将淳于琼等督粮于乌巢。曹操自将劫粮。张郃对袁绍说:“曹操率精兵劫粮,淳于琼不是对手,急引兵相救。”袁绍谋臣郭图说:“救粮是下计,不如趁此拔曹操营垒。”张郃说:“曹营坚固,一时攻打不下。若淳于琼有失,我军无粮,则尽为曹操所擒。”袁绍不听,只用少数轻兵救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曹营。正如张郃所言,曹操攻破淳于琼,袁军大溃。张郃愤其计不用而降曹。曹操大喜,誉之为韩信归汉,拜为偏将军,都亭侯。从此,张郃在曹军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干,在一系列战争中建立奇功,升为平狄将军。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统大军自陈仓出散关,进攻盘踞汉中的张鲁。张郃先率兵击破了挡道的兴和氐王窦茂,接着又奉命带领五千人,为曹操大军开路。兵至阳平关,击败了守关的张鲁之弟张卫,斩其将杨任,张鲁逃至巴中后投降。曹操命夏侯渊与张郃留守汉中,自己班师而归。张郃又率军攻下巴西、巴东二郡,准备徙其民于汉中,但被蜀将张飞击败,张郃弃马从山路逃回南郑,身边只剩数十人。这是张郃一生中少有的惨败,但曹操并未怪罪于他,反而委任张郃为**寇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亲率精兵,分十部夜袭张郃,张郃坚决抵抗。这时,征西将军夏侯渊闻讯后带领精兵赶来救援,刘备手下大将黄忠迎击夏侯渊于汉中定军山,“劝率士卒,金鼓震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国志·黄忠传》)。夏侯渊被杀后,刘备并未感到轻松,刘备深知,他的劲敌是张郃而不是夏侯渊。据《三国志·张郃传》引《魏略》载: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夏侯渊被杀后,曹魏军一时群龙无首,面临灭顶之灾,军心十分混乱。在这危难关头,“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是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张郃受任于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主将的重担,军队的情绪迅速安定下来,曹魏军也转危为安。曹操亲自领军增援汉中,接回了驻守汉中的军队,但汉中却被刘备夺走。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其子曹丕即魏王位,封张郃为左将军,晋爵都乡侯。同年,曹丕篡汉称帝,封张郃为鄚侯。在魏文帝时,张郃曾与曹真一起讨平卢水胡人及东羌,又与夏侯尚渡江击江陵,均有功。魏明帝即位后,派张郃镇守荆州,曾配合司马懿,于祁口击败孙权将刘阿。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大举北伐,一出祁山,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蜀,一时声势大振。曹魏举国震动,魏明帝亲自赶到长安督战,并“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曾有声有色地描写了司马懿在街亭打败马谡,诸葛亮不得已设空城计的故事,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也是司马懿的形象,但实际上,这次领兵与诸葛亮对垒的主将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受命守街亭的蜀将马谡不据城防守,而是依南山扎营,结果被张郃派人断了汲水的道路,军队不战自乱。由于马谡惨败,诸葛亮不得不率军退回汉中。由于这次胜利意义重大,魏明帝赏给张郃封邑千户。
此时,司马懿在荆州操练水军,准备攻打东吴,明帝又特意命张郃率关中诸军前去助战。因为冬季水浅,大船难以通行,张郃率军驻扎在方城待命。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又兵出散关,进攻陈仓。魏明帝慌了手脚,他派人日夜兼程,将张郃招回都城,命张郃领兵前去救援。明帝亲自设宴,为张郃送行。席间,明帝忧心忡忡地问,会不会不等救兵赶到,陈仓就被攻破呢?张郃胸有成竹地回答:“蜀军一共只有不到十天的军粮,等我赶到,诸葛亮早就退回去了。”果不出张郃所料,在他率兵赶路途中,诸葛亮的军队已因缺粮退走了。张郃班师回京,魏明帝对张郃更加倚重,封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又出祁山,这是他第五次出兵北伐。魏明帝仍然派张郃领兵抵御。张郃率军至略阳,诸葛亮退保祁山,“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本传裴注《魏略》)。张郃被诸葛亮伏兵射杀于木门道。(周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