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执政,刘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有消息传来,孙权袭杀关羽夺荆州。文帝就此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报关羽之仇。众臣都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今羽死军破,国内忧惧,不可能再出兵了。”刘晔力排众议,以充分理由分析道:“蜀国中狭小贫弱,但刘备想威武自强,势必出兵显示其自身强大。并且,关羽和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死而刘备不能为他兴兵报仇,于始终之分不足。”
果然,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全国动员以抵抗,另派使者向魏国称臣,于是魏国满朝庆贺。刘晔头脑冷静,他提醒文帝:“吴国有长江、汉水阻绝,远隔难通,不臣服之心久矣。陛下虽德齐有虞,然孙权丑虏之性,未有所惑。”所以,刘晔认为“东吴现在外有强敌侵犯,内又民心不稳。更害怕我乘机讨伐,故委地求臣。一可以推却我国之兵,二可以借我国名威加强军队信心疑惑敌人。孙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他接着说:“如今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吴、蜀两国各占一州。一个以山为险阻,一个依水为天险。如有危急,互相救援,此小国之利也。现今却互相攻击,天亡之也。”刘晔力谏文帝抓住时机,“宜大兴师,渡长江袭击东吴。蜀攻其外,我袭其内,那么吴国的灭亡不出一月了。吴亡则蜀孤,其还能久存吗?若一旦纵敌,必为兵患”。他要文帝详察这些情况。文帝考虑的则是另外的问题,他说:“人称臣降而伐之,必使欲降者疑惑,惧怕而不敢来,这是不可行的。”还说:“我何不暂且接受吴国的投降,去袭击蜀国后方呢?”刘晔回答:“蜀远吴近,而且蜀国一听我们出兵讨伐他,一定会迅速撤军。现在情形,刘备已怒火冲天,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不可能控制怒火,改变策略去救援吴国,这是必然的。”然而,文帝却不加采纳,坚持己见,接受了孙权的臣服。黄初三年(222),刘备被吴将陆逊打败。吴国解除危险,对魏所有臣下礼节全废。文帝欲兴兵问罪,刘晔出来劝阻:“彼新得志,上下齐心,又有江湖阻隔,难以很快获得成功。”文帝不听,于黄初五年(224)亲率兵到广陵、泗口,欲以大国威风震慑孙权,令其听指挥。正如刘晔所料,孙权并不理会。时江水盛涨,文帝望见感叹说:“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资治通鉴》卷七十)回到国内,这才信服刘晔,要他制订消灭吴、蜀二国的方略。
刘晔不仅谋略高超,还善于识人。延康元年(220),蜀将孟达因不救关羽,惧祸烧身,遂率部投降魏国。孟达有仪容举止和才干,得到魏文帝器重和偏爱,任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刘晔观察孟达言行,指出孟达有苟得之心,恃才好术,必不会对魏国感恩怀德。他对文帝说:“新城与吴、蜀相连,若有变异,会给国家造成祸害。”希望能换人去新城做太守,文帝又没有采纳。后来,诸葛亮北伐,孟达果然叛魏。幸亏司马懿及时出兵平叛,杀了孟达,才没有酿成大祸。(梅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