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马义从,声震北疆(1 / 1)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他虽然出身于二千石的名门望族,但因其母身世卑贱,故青年时只做了郡丞书佐(秘书)的小官,很不得意。但他聪慧锐敏,又是一表人才,因此得到辽西郡侯太守的赏识,做了侯门女婿。侯太守介绍公孙瓒到涿郡大名士卢植门下读经,在那里结识了刘备。两人同窗,情同手足。这一渊源对于两人后来的经历,都有极大的影响。

公孙瓒完成学业后归郡做了郡吏。汉末清议盛行,士人注重名节。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刘太守坐事下狱,在押送京师洛阳途中,公孙瓒亲自驾车护送。刘太守被判充军日南(今越南北部),公孙瓒具办酒食,在洛阳北芒山下为太守饯行,替他祭祀祖先,慷慨激昂,于是获得好名声,被举为孝廉,提升为辽东(今辽宁南部、东部)属国长史,带兵御边。

公孙瓒颇有勇力,敢于冲锋陷阵。一次巡行边境,他率数十骑与数百鲜卑骑兵狭路相逢,只得退入空亭中。他向左右大呼:“我们若不一鼓作气冲出去,那就全都要困死在这里。”他带头向胡骑猛冲,重创数十人,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去。自此,鲜卑不敢轻易入塞侵扰。事后,公孙瓒被提升为涿(今河北涿州)县令。

在征伐塞外少数民族时,公孙瓒常骑着浑身雪白的高头大马,身先士卒,奔驰于草原。他每战必胜,久而久之,乌桓、鲜卑都尝到了骑白马者的厉害,互相转告:“若有骑白马者追来,一定赶快避开,否则性命难保。”既然乌桓、鲜卑害怕白马,公孙瓒为了加强对他们的威慑作用,专门精心挑选白马数千匹,由剽悍骑士组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队伍,号曰“白马义从”。每次征战,一声令下,沉寂的塞外高原喊声震天,尘土飞扬,白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乌桓、鲜卑兵士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于是,公孙瓒威名大振。

中平四年(187),乌桓首领丘力居同东汉叛将张纯、张举结成同盟,举兵南犯。他们洗劫了蓟城(今北京大兴区),先后杀掉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叛军气焰嚣张,拥兵十万余众,驻扎肥如(今河北卢龙)。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叛军分兵侵扰青、徐、幽、冀四州,所到之处,官军望风披靡,青、徐黄巾也趁势复起。形势紧急,东汉朝廷下诏命公孙瓒率兵征讨,诏发南匈奴兵阻击。中平五年(188)十一月,双方激战于石门山(今辽宁朝阳东南)。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似一片飞云从天而降,杀得叛军落荒而逃。张纯连妻子也顾不得,出走塞外。公孙瓒乘胜追击,孤军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达二百余日。一无援兵,二无粮食,兵将纷纷逃散,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在严峻的形势下,公孙瓒毫不气馁,沉着应敌,迫使丘力居撤兵离去。由于“石门之役”,公孙瓒被提升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兼领属国长史之职。这时,朝廷派宗室刘虞为幽州牧,镇抚北疆。刘虞遣使与乌桓、鲜卑结和,乌桓杀张纯,并送首级于刘虞。朝廷拜刘虞为太尉(虚衔),封襄贲侯。公孙瓒志在灭乌桓,而刘虞力主同乌桓结和,二人政见不合,于是成为仇敌。公孙瓒是刘虞下属,他只得咽下这口怨气,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