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领导隐藏的深意(1 / 1)

读懂领导是一门学问。领导的真实意图与想法往往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可能会模棱两可、言不由衷。只从表面看领导说什么、做什么,往往不能踏准领导的节拍,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听懂领导的弦外之音,读懂领导的身体语言,掌握由外貌到内心的识人技巧。

听懂“潜台词”

你能听懂领导讲的话吗?能听懂别人的话,在职场生活中尤其重要,特别是要能听懂领导所讲的话。领导拥有自己的说话之道,他们讲话时往往并不会直抒胸臆,而是习惯于借助“弦外之音”,为自己留有更大余地。因此,聪明的下属不仅要听懂领导讲话的表面意思,更要听懂领导讲话的潜台词。

听领导讲话时,切记不要“抠字眼”。很多时候,领导所讲的话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态度。例如,“好好干,明年给你升职”是表达鼓励与认可;“有意见尽管提”是表达民主;“自己看着办就好,不用向我汇报”是表达信任;“占用大家几分钟开个短会”是表达体谅。当听到领导讲这些话时,千万不要局限在表层意思,这些话语的潜台词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态度。否则,当你听到领导讲“明年给你升职”时,真的满心期望话语兑现,很可能会获得失望的结局。不如将这看作领导的一种认可态度,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没有升职,不会将其放大为领导的言而无信,感觉大失所望,影响自己的状态。如果真的获得升职,作为一个意外的惊喜也不差。

潜台词常出现在试探性的提问中,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已经掌握了一些信息,并拥有了一定的判断,但他并不确定这些信息与判断是否准确,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便会在试探性的提问中埋下潜台词。例如,当领导问起“下午有事吗?”,往往代表下午有事情需要你去完成。当领导问起“最近怎么样?”或“某某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往往并非单纯为了了解你工作的近况,而是已经了解到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委婉地试探。当领导问起“你认为某某岗位怎么样?”或者“你觉得某某人怎么样?”,往往并非单纯为了了解你的见解,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评估在你与该岗位或该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最后决定是否推荐你承担该岗位或让你与该人合作。总之,突然主动发问,往往暗藏玄机。

潜台词还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直接的言辞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埋藏潜台词,可以为双方留下余地。例如,当你提出一个方案时,领导说“这个想法不错,等我们再研究研究”或“这件事以后再议”,往往并不是真的想另找机会讨论,而是在委婉地表达否定。一般地,领导没有爽快地同意,就都是在委婉地表示拒绝。同样,当领导对你的议题态度冷漠,没有主动地询问相关信息,通常也表示他对这个议题持反对态度,或并不关心。

挖掘领导讲话背后的意义是重要的,但在解读这些潜台词时,应当注意其讲话时的语气、状态,不要将潜台词与特定的话语刻板地捆绑在一起。例如,当领导讲“干得不错”时,可能是真的称赞你最近工作做得出色,也可能是准备让你承担更多工作的激励话语,还可能是一句委婉的反话,提点你工作要注意点。有时领导会说“干得不错,但是……”,只为委婉地引出后面提出的问题。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语气表达下,内涵各不相同。因此解读潜台词时,应格外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微动作,大文章

言谈间可能会暗含潜台词,动作更可能暴露潜在的想法。身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往往比口头语言更暗藏玄机。微动作是人体潜意识的本能体现,是真实内心的流露。小小的微动作,内有大文章。

当领导双手交叉抱胸,身体微微后仰,往往表示不认可你的言论。这种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闭合式身体语言,是身体想要通过拉开距离实现自我保护的反应。看到这一动作,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你的侃侃而谈,考虑一下领导是不是对你的言论存在不同意见。与此相反地,身体前倾表示领导对你的发言充满期待,不妨及时开始你的陈述。如果领导伴随着你的陈述轻轻点头,则更是一个良好信号,通常代表他对你所讲的内容表示赞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可能暴露领导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在和你交谈时,领导眼神时常游离、目光飘忽不定,通常表示领导虽然在和你交谈,却对你的话题不关心,可能他心里在惦记着其他的事情,可能你的来访打断了他重要的行动。总之,此时应以尽量少的时间结束你们的这段交谈。相反,当领导在交谈中将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你身上,往往代表你的话题成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渴望获得更多信息。

同一个身体动作,只需细微的差别,便足以代表不同的信息。例如,清喉咙这一动作。发生在说话前,可能是为了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将有重要的事情宣布。发生在说话中,可能是为了转移话题,掩饰自己话语中的错误或者内心的焦虑。发生在倾听别人说话时,可能表示存在不同意见。再比如,托下巴这个动作。单手横向托下巴,往往代表专注,表示领导在认真听你讲话,并正在对你所讲的内容展开思考。同样是单手托下巴,当领导的手指一直不断地点鼻子时,则可能表示其没有专注于你的讲话,对你所讲不感兴趣。还有一种托下巴,拇指托着下巴,其他手指微微蜷曲放在嘴唇和下巴之间,这代表领导对你所讲的内容存在强烈的不认同。

因此,对于领导的身体动作,应向细微处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细微之处见真章。

衣如其人

俗话说“衣如其人”,衣着被认为是人的“第二张脸”,蕴含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与处事风格。衣着不仅能够装点外表,彰显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更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国际通用的TPO原则,说明衣着也是一种语言。TPO原则认为,人们在选择衣着时,通常会考虑时间(Time)、地点(Place)、目的(Object)的协调一致。因此,领导的衣着风格蕴含着其最想彰显的形象特征,并与其个性特点息息相关。例如,偏爱正装的领导通常做事认真,崇尚规则与秩序。运动装则更多地代表了崇尚个性与活力,管理风格较为随性自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领导的衣着风格,多少代表了其审美取向,以及性格特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从一个人对衣着颜色及搭配的喜好,往往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简单的色彩、朴素的搭配,往往代表领导严谨、认真,性格比较沉静、内向。相反,偏爱华丽色彩、复杂的搭配,则往往代表领导比较自信,性格相对强势,支配欲强。偏爱蓝色衣服的领导,往往工作态度认真,相对积极乐观。偏爱咖啡色衣服的领导,则多半性情温和,决断力差。

很多时候,衣着可以反映领导的偏好、习惯、个性,但也不能迷信这种法则。相比于语言、行为,外在衣着的习惯更容易被设计,也更容易被改变。对衣着的观察、分析,可以为你开辟一条了解领导的道路,为你能多角度走进领导真实的内心提供参考。

“一眼”不足以见真章

语言、动作、衣着,这些细微之处都可能帮助你更好地读懂领导。“以小见大”不无道理,但应当注意不要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被“一眼之见”迷惑。“一眼”不足以见真章,对细节的观察固然重要,但不要因此对领导轻易做下判断,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到的行为,往往不足以反映领导内在的“真实品性”。“所见”不一定“即所得”,观察与判断需要在持续的交往与沟通中,反复进行验证与修正,才能得到不断趋近真实的领导形象。

不使判断成为偏见,首先应当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一个看起来严肃、强势的领导,也可能内心十分温柔、善良。一个看起来“什么都不管”的领导,也可能对发生的一切都心中有数。管理大师德鲁克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要把你的领导看作可怕的怒狮,他的温顺需要彼此的沟通才能施展。”所谓“日久见人心”, 多接触才能多了解。

单方面提升沟通的频次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大多数职场人与领导进行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也并不多。在积极争取更多沟通交流机会的同时,不妨抓住每一次与领导面对面的机会,使每一次沟通都变得有深度、有效果。深刻的沟通需要细致的观察、全身心的投入、全面的思考,有效沟通越频繁,接触到的信息量就越大,也就越能走进领导的内心世界。

要想读懂领导,对细节的观察固然重要,但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更为重要。读懂领导需要观察,更需要思考。在掌握良好观察习惯的同时,更要学会良好的思考方式。例如,对表面现象的揣摩与推敲,有利于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动机,不至于被领导的外在表现迷惑。对多种场景下的现象综合比对,有利于形成全面性、完整性的认识,不至于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而换位思考更是一种良好的思考方式,将自己放在领导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许多令人疑惑的行为难题,便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