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戒日王(1 / 1)

时光匆匆而过,玄奘仿佛听到了故乡频频对他的呼唤,回国的念头渐渐在他心中滋长。有一天,正好有个善于占卜的名叫伐阇罗的人来拜访他,玄奘就问他说:“我是中国人,来印度已经多年了,我在犹豫到底是回国好呢,还是留下来好?如果我要回国,能否平安回去?还有,我有多少寿数?”那人听完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白石头,在地上画了一些图,然后对玄奘说:“我觉得您还是留下来比较好,如果要回国的话也会一路平安,回国后还能受到朝野上下的敬重。您的寿命至少还有十年,若凭您的余福和造化,就不是我所能预知的了。”玄奘说:“我想念祖国,想要回去,只是我担心那些经文和佛像是否可以顺利地运回祖国?”那人回答:“您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都会派人一路护送,必定可以平安顺利地到达。”

玄奘听了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从未见过那两位国王,不禁问道:“我与他们素未谋面,怎么会得到他们的帮助?”那人斩钉截铁地说:“鸠摩罗王已经派专使来迎接您了,两三天后就会到了。而且见到鸠摩罗王之后,您也很快就会见到戒日王。”说完这话,伐阇罗就像办完事似的走了。

仔细地考虑了一番,玄奘决定立即回国,伐阇罗说他还有十年寿命,无形之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玄奘把要带回国的经文、佛像捆扎好,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行李。那烂陀寺的僧侣们听到玄奘准备回国的消息,都想尽办法要挽留他。甚至有人对玄奘说:“印度是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佛陀虽已涅槃,但所遗留的圣迹,就足够您参观一生了,您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去呢?你的国家本质上是个异教徒的国家,从来就没产生过一个佛陀。那里轻视贤人,藐视真理,人们心胸狭窄,而且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有什么值得你再赶回去呢?”

这些人因为道听途说,形成了这种对中国的肤浅看法,玄奘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道:“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立教,就是希望能够把佛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痛苦,我们岂能只顾自己修行,而不去普度天下众生?而且中华也绝不像你们所说的那么不开化,我们有完整的典章制度、伦理纲常,那里的人讲求仁义,敬老尊贤。自古至今就有不少伟大的学者,其智慧足以接受佛法。传统的中华学者都重视自然天道,那里的音乐技艺成就也很高,又懂得阴阳五行,观察万事万物,崇尚和谐。佛法东传后,中华学者重视大乘,而且依据其教义追求修行之境界,这样一个国家,佛陀也经常会显灵。”

为了说服众人,玄奘只好打个比喻:“当维摩诘菩萨问舍利弗日轮为何要照耀瞻部洲时,得到的回答是为了消除黑暗,我要回祖国的心情也是如此。”

维摩诘是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是与释迦牟尼同时期的人,经常辅佐佛陀说法,佛教人士都很敬重他,说他为在家修行的人揭示修行的准则,就好比释迦牟尼为出家人揭示最高的准则一般,所以维摩诘被尊为居士之祖。舍利弗是佛陀的得意弟子,被佛陀称赞为智慧第一,可惜死在佛陀之前。

玄奘搬出这两位权威圣者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但众僧挽留玄奘的心意并没有因此而打消,大家最后无计可施,便都去找戒贤大师,请求戒贤用自己的威望留下玄奘。然而戒贤知道玄奘来印度的本意,他要求法求经,现在得到了诸位大师的指点,又到各处巡礼圣迹,收获颇丰,应该尽快回国,从事译经工作,使中国的佛教弟子们都能领悟到佛门的教义,读到足够的佛典,这样才能不负恩师的教诲。所以面对大家的请求,戒贤微笑地说:“这才合乎佛陀的意旨,也是我的愿望!各位就不要再强留他了!”

玄奘回国总算成为定局,之前的占卜也成为了现实,鸠摩罗王的使者果然来到了那烂陀寺,想要请玄奘前去,以“慰此钦思”。戒贤和那烂陀的其他高僧经过会商,决定婉言回绝鸠摩罗王,以戒日王曾邀请参加辩论为由,说不知哪天就得赴会,为了准时参加辩论,玄奘不能前去,而且还告诉来使说:“支那大德即将归国,恐怕难以遵命。”不料鸠摩罗王不甘心,又遣人来说:“既要归国,不妨在归国前来我国一趟。”戒贤仍然替玄奘拒绝了,惹得鸠摩罗王大发雷霆,他觉得戒贤没把他放在眼里,于是第三次遣使,使者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充满了火药味:

第子凡夫,染习世乐,于佛法中,未知迥向。今闻外国僧名,身心欢喜,似开道芽之分,师复不许其来,此乃欲令众生长沦永夜,岂是大德绍隆遗法,汲引人物哉?不胜渴仰,谨遣重咨,若也不来,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必当整理象军,云萃于彼,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言如日,师好试看。

戒贤无奈,只好对玄奘说:“鸠摩罗王原本不是什么仁义的王,但自从听到你的大名,似乎就已经发了善心,这大概也算是是缘分吧!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助人为善,这是一个好机会,你就去吧,若能使国王皈依佛法,那么那里的百姓也会跟着信仰佛教。我若不许你去,说不定还真会出事呢!”于是玄奘就随同鸠摩罗王的使者前去迦摩缕波国。

玄奘在迦摩缕波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鸠摩罗王亲自迎接,群臣陪侍,音乐、香花、美食等应有尽有,设想周全。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听说此地可直通中国的四州,不过沿途极为艰险,会遇到瘴气毒蛇,玄奘决定还是不要走这条路线。

玄奘在迦摩缕波国期间,戒日王征伐恭御陀国之战已经结束,他突然听说玄奘被鸠摩罗王请了去之后非常生气,立刻派遣使者到鸠摩罗王那儿去要人。没想到鸠摩罗王蛮横地答道:“要我的头,可以给;要支那高僧则免谈!”

戒日王怒火更盛,遣人说:“我现在就要你的头,你立刻交给使者带回!”鸠摩罗王察觉到情势不妙,立刻集合象军两万,兵船三万,赶到羯朱嗢罗国的戒日王行宫附近。

行宫设在恒河南岸,鸠摩罗王把玄奘安置在北岸,然后自己到南岸去见戒日王,戒日王知道他十分仰慕玄奘,就不再计较他出言不逊的事,只是急着问玄奘人在何处,鸠摩罗王回答说:“在北岸。素闻戒日王礼贤下士,让他自己来,似乎不太妥当吧!”

戒日王说:“对!我明天就亲自去迎接他!”鸠摩罗王放心地回到北岸,对玄奘述说经过,说:“戒日王说明天来,却很可能今晚就来。到时候大师尽管待在屋里等他来见您,不必理会他的到来。”这个鸠摩罗王对戒日王的了解十分准确。

果然,当天晚上就有哨兵来报“河上满布火炬,鼓声喧天”。玄奘依照鸠摩罗王的吩咐,在屋里静坐等候。鸠摩罗王胸有成竹地点燃火炬率群臣出去迎接,只听到一阵很有节奏的鼓声,戒日王走一步,鼓就响一声,而且是数百金鼓同声敲击,这种排场只有威震北印度的戒日王才有。起先戒日王很神气,但当来到玄奘面前的时候,却行了印度最高级别的敬礼——顶礼,戒日王先是五体投地,而后以自己最尊的头部,去敬礼对方最卑的足部。敬礼完毕后,戒日王恭敬地与玄奘交谈,向他问道:“法师来自中原,我曾听说那里的《秦王破阵乐》很出名,秦王是何人?他何德何能而受到如此的赞赏呢?”

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以前的封号,唐高租称帝初期,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秦王奉命攻打刘武周,后来刘武周大败,逃至突厥而为突厥所害。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特作《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即位后,每逢宴会必定演奏此曲助兴。后来还令魏征等人改写歌词,更名为“七德舞”,为唐朝自制乐三大舞之一。

玄奘大略讲了一遍秦王的神武和仁义,戒日王表示很是钦羡,一股英雄相惜之情油然而生。戒日王当场就表示要去中国朝贡。自汉武帝时代与印度交往的尝试失败以来,这次算是第一次开启了中印外交之门,玄奘功不可没。

第二天,戒日王特在行宫设宴款待玄奘等人。席间戒日王问起玄奘所著的《破恶见论》,玄奘就把身边所带的一本呈给他看。戒日王大致地看一遍就对玄奘称赞不已,对在场的一些小乘教徒说,他们所尊崇的教义都已被玄奘所驳倒,不服的人可以拿去看看,结果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戒日王说:“早就知道你们无能!”然后转向玄奘说:“对于法师的见解,我们都没有话说,但恐怕其他国家还有不少执迷不悟之人,所以我准备在曲女城为您开一次法会,召集五印度的所有佛教徒、婆罗门,及其他各宗各派,让他们见识见识大乘教义的奥妙,同时也打消他们的傲慢,好叫他们死了诽谤大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