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印度之行(1 / 1)

玄奘由恒河三角洲一带往西南,到达了今加尔各答的西南方,那里靠近海岸,当时是属于耽摩栗底国的地方。那里是亚洲的主要港口之一,从那里可以乘船去中国或印尼。

有人告诉玄奘,由此地往西南航行两万四千里,就可到僧伽罗国,玄奘听后感到很动心。僧伽罗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或锡兰,又称狮子国。之所以这个地方让玄奘感兴趣,是因为他听说僧伽罗国懂得小乘教义和《瑜伽师地论》的人相当多,于是就决定前往。玄奘觉得海路应该要比陆路快而且安全得多,所以就打算乘船前往。就在他等船的时候,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自南印度的高僧,他告诉玄奘说:“如果要到僧伽罗国,最好不要从这里的海路走,因为海上常有吃人的恶魔,经常会遇到各种灾难。你可以由此处沿海岸走陆路到南印度的东南角,在那边坐船,三天以后就可到达,这样不但安全,而且可以顺便到处看看沿途的圣迹。”

玄奘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就继续走陆路,向南出发。途中经过了一个叫乌荼国的地方,那里信奉小乘教,有伽蓝一百多所,僧侣一万多名,阿育王建的佛塔十多座,佛教很盛行,但也有不少外道邪徒。乌荼国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那里也是达罗毗荼人分布的地区,居民身强体壮,皮肤黝黑,其方言与中印度各国全然不同,不过这些印度土著都十分好学。

玄奘在此地听说在其东南海岸有折利呾罗城,从那里可以遥望僧伽罗国高大的佛牙宝塔上的明珠,它像颗闪烁的星星。折利呾罗城是来来往往的商旅聚集之地,也是个货物集散地。

玄奘再往西南行一千二百多里,到达了今天的根遮木城附近,那里有一个恭御陀国,该国崇尚武力,不信佛教而信奉外道,那里的居民仍用贝壳、珍珠作为货币。

再往西南,经过一片大荒林,玄奘大约又走了一千五百里,就由东印度进入了南印度。他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印度半岛狭长的东南地带的羯伽国。这里也属于达罗毗荼人聚居的地区。《大唐西域记》说此地夏季酷热,民风彪悍但热情诚实,通用的语言也与中印度不同。羯伽国信奉小乘佛教,僧侣有五百多名。早先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传说有人嘲笑了住在山中的“五通仙”,导致仙人大怒,用咒术使无数人死亡,后来虽陆续有各地的移民到来,人口还是很少。这个国家在佛教史上曾发生过一件相当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据说阿育王之所以由一个残暴的君王,摇身一变而成为最伟大的护教者,原因之一就是他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突然间翻然醒悟,明白了暴力并不是最佳的统治工具。而引发他这种醒悟的根源,一般都认为就是公元261年发生在羯伽国的一场战争,在那场血腥的战争中,被俘虏的人达到十五万,战死的人有十万,因伤病饥荒死亡的人数也多达十万。阿育王眼看双方死伤太过惨重,便开始重新审视战争的价值,最后他也许想到佛教的宽大与和平的教义,应可为他带来最好、最有利的统治方法,而皈依了佛教。

玄奘沿海岸而行,从恒河三角洲往西南进发,然而在离开羯伽时,他选择了进入内陆,转西北而向印度中央的德干高原进发,深入德干高原一千八百多里,来到了今印度中央位置一个叫南萨罗国的地方。玄奘之所以没有听之前那位印度僧人的话,选择绕道而行,很多人都推测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佛学十分发达,很多佛教学者都与此地有很深的渊源,最著名的要数北印度的那位七百岁婆罗门的龙猛菩萨,著作相当多。中国佛学有影响力的各个宗派,其中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真言宗等五宗,均以龙猛菩萨为印度远祖或远祖之一。

另外一位与此地渊源很深的名僧,就是龙猛之弟子提婆菩萨。这个提婆不是叛徒提婆达多,而是迦那提婆。根据梁任公的统计,他与龙猛同为三论宗的远祖,同时也是禅宗的远祖之一。“提婆”是天的意思,“迦那”指一只眼睛。据说他曾把一双眼睛施给天神,因此而得名。另外一种说法是,他曾在路上乞食,有一女子看上他的眼睛,他想借此机会使那女子发心修道,就把眼睛挖下给他。结果女子看到挖下的血迹淋漓的眼睛,觉得很不洁净,但仍是从此发心求道。提婆菩萨的著作有《百论》《四百论》等。

南萨罗国有僧徒万余,寺院一百多座,不过外道也不少。城南是龙猛菩萨寂灭的古伽蓝,据说就是龙猛、提婆二人成为师生的地方。龙猛正在那个伽蓝接受国王虔诚的供养,当时已经成名的提婆从僧伽罗跋山涉水而来,要求和龙猛辩论。龙猛得知后不发一语,只命弟子把一个盛满水的僧钵拿到门口给提婆。提婆一看也默不做声,在钵中投入一根针。弟子拿回来后,龙猛非常满意地说:“钵中装满水是代表我的道行。提婆往水里投针,是代表他要穷究真理。这种人才是我理想的传人,是深论佛理的最好对象。”于是两人成了师生兼好友。

西南方有一座山叫黑峰山,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南萨罗王特地命人把这座山切掉一角,用来为他所崇拜的龙猛菩萨建造佛寺。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要先在山前十多里的地方挖地道,一直挖到山下,然后往上将岩石凿成五层楼阁,每一层楼再分成四院,每院都设有精舍,精舍内供奉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金佛像。山顶上的溪水由阁楼的屋檐流下,终年不息。南侨萨罗王为了这些大工程,致使国库空虚,但等到两三百年后玄奘来到此处时,佛寺还是被废弃了,让人欷歔不已。

玄奘在此地跟随精通因明的婆罗门研究《集量论》,共花了一个月时间,可见玄奘对逻辑训练的重视程度。

离开这里以后,玄奘沿海岸线,从南萨罗国往东南方向行走,经过一片大森林后,又走了九百多里,来到了一个叫安达罗国的地方,这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国家。该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与羯伽国以及孔雀王朝的摩揭陀国并称为印度三大国。后来安达罗国先是称臣于阿育王,随后又发展成为印度境内非常强盛的国家,仅次于西北印度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不过后来该国又逐渐衰落。

由安达罗国向南走一千多里,就进入了驮那羯磔迦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于该国的描述是:“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气序(候)温暑,人貌黧黑,性猛烈,好学艺。”城东和城西有东山和西山两个大寺院,都是开凿岩石,在山崖上建造而成的。原来经常有从各地前来坐夏安居的僧侣聚集在此,但后有传言说那里住着山神,去的人就渐渐少了,过了一百多年,已经荒废殆尽了。

城南不远有一座大石山。据说在佛陀寂灭后约一千一百年,清辩大师曾在此修行三年。清辩大师与戒贤大师的老师护法大师是同时期的人,二人均属那烂陀寺的高僧,清辩大师的著作《大乘掌珍论》立“空宗”,破护法大师的“有宗”,是二宗争论的开始,玄奘回国后曾经将《大乘掌珍论》翻译成汉语。

玄奘在驮那羯磔迦国遇到了两位博学的高僧——苏部地与苏利耶。他们两人均精通大众部三藏,玄奘在此停留了数月,向他们学习《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同时他们虚心向玄奘请教,跟随玄奘学习大乘诸论,还与之结伴同行,往各处圣迹巡礼。

由此向西南千余里可到珠利耶国,那里人口稀少,居民整日一丝不挂,声称天空就是他们的衣服,但是盗匪特别多。

再往南经过一片大森林,大约行一千五百里就到了达罗毗荼国,都城建志补罗城就是今天的建志伯拉姆,是通往僧伽罗国的海港,由此往锡兰只要三天的航行即可到达。

建志补罗城是护法大师的出生地。护法大师是该国的大臣之子,很早就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偏偏国王爱其才,准备选他为驸马,结果他就在新婚之夜偷偷跑到城外的寺中落发为僧,护法大师的著作有《声明杂论》《广百论》《唯识论》《因明论》等几十部论典。这个国家的语言叫塔米尔文(Tami),由此而发展出的南印度文学,在印度文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境内有佛寺多座,僧侣一万余名。

正当玄奘准备由建志补罗城搭船前往僧伽罗国的时候,港口却出现了骚乱,原来有一支由三百多名来自僧伽罗国的僧侣组成的队伍,正在该国高僧觉自在云及无畏牙两人的率领下来到建志补罗城。玄奘和他们进行了一番交谈,得知僧伽罗国王驾崩,国内发生内乱,百姓陷入饥荒,僧侣们无处安身,只好逃来印度避乱。为首的高僧自负地对玄奘说:“因为印度是佛陀诞生的圣地,所以我们才来此地。不过要论到精通佛法,这里的人却未必比我们高明。如果您有什么佛法方面的疑惑,尽管问我们好了。”

玄奘心想,自己之所以要去僧伽罗国,主要就是因为那里有很多人懂得小乘教义和瑜伽师地论,既然他们的第一流高僧已经出现在眼前,何不趁便向他们讨教一番呢?然而当玄奘试探性地提出《瑜伽师地论》中几个重要的地方请教他们后却大失所望,发现这些人不过尔尔,根本就没超出戒贤大师所阐释的范围,玄奘立刻就觉得僧伽罗国实在不值得一去,决定向西印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