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东北振兴”,地缘政治永远是第一要素。

东北作为一个半独立地理单元,是东北亚的天然中心;结合日俄、朝鲜半岛和蒙古的近代百年风云,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东北的兴衰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变化密切相关。

智纲智库曾十分深入地研究过中国沿边开放战略,尤其是东北。

2005年,当时黑河的市领导邀请我为黑河做战略策划。在倾注了比较大的热情、精力之后,我们最后的战略策划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两国一城”。

黑河和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河之隔。一衣带水的城市我见过很多,但“两国一城”不仅在中俄边境,乃至在全世界可能都仅此一家。两座城市间本来修一座桥就可以连到一起了,但一直以来关系比较微妙,桥筹划了很多年都没做起来。

我当时和黑河的领导沟通:“桥固然重要,但桥不是全部,我们不能把宝全部压到桥上。要反弹琵琶,让黑河的价值在对岸得以放大。”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黑河已经是苦寒之地,但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黑河简直是宝地。后来按照我们的思路,黑河政府全面接受了这套战略,认真打造了度假休闲、养老服务。

如今的黑河,俄罗斯游客遍及当地大街小巷,已经成了仅次于满洲里的中俄交流城市,甚至有不少俄罗斯老人把黑河当成了养老地。不久前,黑河的领导班子专门到北京去看我,还给我带了很多当地土特产。2019年,筹划近三十年的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黑河口岸进入俄罗斯腹地比从绥芬河或东宁进入近一千五百公里,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黑河的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除黑河外,漠河、绥芬河、丹东、延边等城市,我们都深度参与了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尽管如今的东北亚局势依然在美方势力的干涉下扑朔迷离,但稳定已是大势所趋。

给东北做战略时,我们曾高度关注“借港出海”的设想。历史上吉林曾经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渔民经常在日本海上打鱼捕捞;在沙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威逼利诱下,中国彻底失去了这一条海岸线,唯一的一丝希望就是图们江出海口。而现在这个仅剩的出海口受到敏感地缘政治问题的影响,几乎被堵死。吉林最东端的珲春市距日本海最短距离仅十五公里,却只能望海兴叹。

无论是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还是朝鲜罗津港,离珲春市都相当近,“借港出海”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可惜,因为东北亚不稳定的政治局势,这一设想一直没能实现。如今东北亚重新升温,“借港出海”也迈出了坚实一步。

纵观今日之东北亚,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近期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也在成都举行,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已完成,中日韩三国关系将进入新的历史时代。这些都将为东北的凤凰涅槃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思路决定出路,东北在重点城市聚焦发力,仍大有可为。

有很多东北人在感叹乡村的凋敝,在我看来这种凋敝极其正常。东北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小城镇的衰退,而是由于当初打下的底子太好,每个县域经济体都比较完善,造成东北的城市化过度分散,最终导致中心城市不够强。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区域发展的规律来看,城市群、都市圈、大湾区这些城市化概念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作为核心。

东北的种种困难,其实也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重点城市失去辐射和带动能力的结果。堂堂四个“副省级城市”,没有一个是“国家中心城市”。换句话说,偌大一个东北,居然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属于城镇体系层级的最尖端。用国家文件的话来说,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如下:

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目前已经批复的国家中心城市共九个,华北有北京、天津、郑州,华东有上海,华南有广州,华中有武汉,西南有重庆、成都,西北去年也加入了西安,唯有东北虚席以待。

因此,东北真正要做的,是集中全力打造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以其作为龙头,培育核心产业,扩大人口承载能力,最终形成城市圈;而其他地区主要负责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目前来看,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中,沈阳脱颖而出的概率无疑是最大的。沈阳不仅是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著名的老工业城市,肩负着“振兴东北”的时代重任。而且,沈阳态度十分积极,表态坚决,而其他三市仍然是一副不闻不问的状态。在我看来,国家中心城市很大概率会落在沈阳身上。

第三,东北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进行动真章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市场意识的人才、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成功的关键。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北在20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相当齐全,论实业根基要比很多中西部省份要强。

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之外,东北在“走出去”“请进来”上也极有优势。

在“走出去”这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北海道。北海道被称为日本粮仓,出产的农产品不仅遍布日本,甚至长销世界。与之类似,水绕山环、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五分之一多,如果规模化与精品化并重,完善农业产业闭环,那么东北的大农业未来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丰富的农副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东北也要把高端的休闲旅游“请进来”。

2010年,我曾经与万达集团王健林合作过“万达长白山项目”,整个项目的选址、开发和商业模式设计,智纲智库都曾深度介入。通过研究我们建议:把沉睡千年的长白山打造为北方的休闲天堂,冬天是滑雪与温泉,夏天是高尔夫和避暑旅游,通过长白山带动东北旅游资源的升级换代。项目一经推出,火爆市场,旺季甚至一房难求。尽管这个项目受到了很多影响,一盘好棋收官不尽如人意,但东北旅游潜力之大、资源之绝版已经是业界共识,正等待有心人的挖掘。

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东北真正需要补上的是市场经济这一课。

东北是中国经济的典型“背影”,计划经济时代根深蒂固的产业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到今天市场经济成为主旋律的时候,形成了巨大的反噬效应,坐拥大好资源,却不断错过机会。

工业脱离市场,无非是高耸的工业孤岛;农业脱离市场,只好在低端产品的路上走到黑;旅游业脱离市场,只会爆出更多的宰客和服务差劲的丑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政府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家也常常游走在灰色地带。

只有当政界、商界、民间都认识到市场才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准绳,彻底激活市场的活力,东北才能真正走出停滞。

近百年来,东北奇迹般地崛起,但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正是因为难以复制。客观来说,东北经济的相对下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人口净流出在中长期也是很难逆转的趋势,V型反弹或可能更多地只是一种期望,但这一切,并不是东北人灰心丧气的理由。

尊重、接受繁华落幕的平淡,未尝不是另一种潇洒。以平常心来消解烟火人间的是是非非,也同样是生活的智慧。无论东北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片黑土地上的阳光、清风与麦浪,那些抵达的欣喜和出走的忧伤,注定是相伴每个东北人一生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