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回师帝都(1 / 1)

再造辉煌 看不见的我 2151 字 8个月前

我和南宫清风、马守亮一行人来到呼和浩特城下,这座昔日风烟四起、硝烟弥漫的城市现在却是一片全新的景象,高高的城墙用青石方砖加固显得那么牢不可破,但厚重的金属城门却始终阻挡不住城内城外的商业往来。

呼和浩特城内的军政官员早在城外等待多时,战骑一师全体指战员也在城门两侧列队等待检阅,赶来观看的城内城外百姓不断的相互拥挤。我整整军装,马守亮亲自为我配上一把崭新的马刀,用他的话说做为最高统帅没有一把象样的指挥刀那会让整支骑兵部队打不起精神。

我催动坐骑和马守亮一前一后检阅人民军第一陆战骑兵师。这支刚刚组建不到半年的新型兵种集中了人民军众多的功勋人物,他们当中有很多士兵都多次荣立过战功,可以说骑兵部队每一名士兵都是精鹰,每一名士兵都是人民军的勇士。

我呛啷一声拔出马刀举在面前,向所有骑兵部队士兵行马上持刀礼,战骑一师2万人同时拔刀、举刀、行礼,动作一气呵成,这场面声势浩大,一股豪气直冲九霄让我激动无比。

骑兵的士气和步兵相比多了那么一种先天的勇猛,但步兵也比骑兵多了一分沉稳,在后面观看的南宫清风脸拉得老长,他万万没想到人民军的士气会达到这种程度,而这仅仅是人民军的一个师而已,他在心里不停的盘算,不停地为自己将要做而没有去做的事进行苦苦的思索。

我策马向前通过每个方阵,士兵们向我行注目礼,我每经过一个方阵便大喊:“勇往直前!”士兵们一齐回应:“战则必胜!”虽然阅兵式很短暂,但我看到新的希望,看到未来人民军的真正支柱,看到中国人活的灵魂。

带着仍未平息的兴奋来到呼和浩特警备司令部,我一进司令部迎面跑来一人,他上前敬礼喊道:“呼和浩特警备司令王振学向元首致敬!”我一看正是王振学这小子,一时间和他并肩作战的情景浮现眼前,我拍拍他的肩头高兴地说道:“是你小子啊,升得这么快,现在都当司令啦!”

王振学脸一红还有一丝俊朗青年必有的腼腆:“元首,还是您教导有方,我会加倍努力!”我哈哈一笑:“你小子现在嘴变得这么甜,是不是成天被蒙古姑娘灌迷汤,那些蒙古贵妇怎么样,现在还老实吗?”

王振学很快恢复往日的沉稳:“元首,这些造反的蒙古贵族一共三百五十二人,都是城内的大户,为了不引骚乱我只抓了闹得最凶的几个,其它的都秘密监控起来等您处置!”

我接过王振学递过来的卷宗匆匆看上几眼,里面介绍这些人的家庭背景和其社会关系,翻过几页之后我将卷宗拍的摔在桌上,王振学没想到我会突然生气,吓得一打哆嗦,立刻将身体站得笔直。

我对他说:“内蒙的蒙古人已经够多了,既然他们都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那你还和他们客气什么!”我从桌上拿起一支毛笔在朱砂上蘸了一下,在卷宗后面写上批示“叛乱者——死!”我把卷宗扔给王振学:“这事交给你处理!”王振学立正说道:“保证完成任务!”

我转过身走出司令部,马守亮正在外面等待指示,看到我出来他跑步上前:“元首,有什么吩咐?”我看看他有心拍拍他的肩头,不过可惜他比我高出不止一个头,我还是放弃这种想法。

王振学这位未来大中华帝国的功勋将领他才刚刚出世,在铁与血的战斗中经受锤炼,由于一直从事平叛少数民族叛乱,让他养成对异族人的仇视心理,数年后他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东征时,成为日本占领区总司令,死在他手里的日本人不下百万。

我习惯性的挫挫下巴,这是来14世纪养成的习惯,因为在这里让我动脑筋的事太多。我摘下军帽抖抖灰尘,然后重新戴好,当然不会忘记摸摸我的光头,我对马守亮说道:“集合呼和浩特附近的所有骑兵,整理装备带足干粮,我带你们去看看帝都的城墙是不是又修‘高’了!”

马守亮一听双眼放光,马上命令战骑一师做好准备,同时也不忘通知呼和浩特内外的其它骑兵部队在呼城集合。我一个人径直地沿着这条曾洒满勇士鲜血的大街向前走去,祈祷可以找回逝去的足迹,身后只留下仍在发呆的马守亮以及他的二十名警卫队员。

他们的目光里一直充满神彩,仿佛黑夜里的明灯一直在他们的眼前闪烁。马守亮对他身边的一个参谋说道:“你看元首的发型酷不酷?”被问的参谋想了想回答道:“师长,恕我迂钝,元首头上还象没头发。”马守亮一听哈哈大笑:“看来你还真笨,元首说过不一统天下,不将人民的事业实现是不会留头发的!”

参谋一听重重地点点头好像明白了很多道理,马守亮快步向师部走去,不过很快回头对参谋说:“传令下去,全师剃光头,有人问起就说光头代表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和浩特警备司令部的房檐下只留一个发愣的军事参谋。

呼和浩特附近快速集结了以战骑一师为主力的3万骑兵,这3万骑兵在马守亮的带领下直奔人民军在内蒙的第一军事要塞——开鲁,而王振学在处理完我交给的“任务”后将带1万城防部队将呼和浩特通往东北的所有要道全部封锁。

我要将我回来到内蒙的消息尽量封锁,虽然我在城外阅兵弄了很大的声势,不过这个时代通信息并不便利,大部分还要通过人工传递,而无线电的使用也只限于军队内部。

我带着南宫清风翻过崇山峻岭,超小道直奔帝都,而马守亮正声势浩大的带着兵马直逼开鲁。开鲁如同门户一样,只要顺利通过开鲁便可以经通辽双辽进入东北,到时在东北平原上兵锋所至,我不相信还有那些屑小敢明目张胆和最高统帅对抗。

田力这几天一直心绪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自从他坐镇开鲁以来小心经营不敢有丝毫差池,开鲁虽然重要但外有呼和浩特内有东北作为后盾,就算有危险第一时间也轮不到它的头上,不过田力还是下令小心戒备,对城内城外加强巡察,不敢有丝毫闪失。

田力听说帝都现在闹得昏天黑地,说他对帝都形势不挂心那是假的,他也曾请教过他的老师诸葛延生,而诸葛延生给他的建议就是“天黑了总还会亮”,不要投向任何一方,只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行,走人间正道才是最好的选择。

田力被诸葛延生的话弄得似懂非懂,不过他也听出个大概,那就是自己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就行,所以田力并没有像其它官员一样整天议论来议论去,唧唧喳喳没完没了。

他绝对相信自己的老师,诸葛延生毕竟是诸葛孔明的后代,就算诸葛孔明的智力他没有全部继承,拥有个二三成应该是够的。这时就听城头上的警钟骤响,田力一个激灵从沉思中醒来,他拿起挂在床着的手枪,一边向外跑一边整理军装。

他来到城头一看,心里就是一惊,开鲁的守军虽然属于地方部队,比不上参谋部直属部队但还是训练有素,他们早早的关起大门,落下吊桥,一个个把步枪都顶上了子弹。

田力往下一看黑压压的旌旗飞舞,战马欢鸣,一眼望不到边的骑兵把开鲁正面给围得水泄不通,田力手心唰的冒出一把冷汗,不过他定睛一看城下军队的衣着正是人民军骑兵特有的黑色上衣蓝色军裤,他的心又稍稍放下一点。

这时只见从城下骑兵当中跑过一批健马,马上一人如同小山一样,田力一眼就认出这正是战骑一师师长马守亮,因为前不久马守亮可不只一次来开鲁闹过,他对马守亮是又气又怕,只听马守亮对城头上大喊:“开鲁司令田力听着,我战骑一师奉命入京,快快打开城门,不要贻误军机!”

田力一听心里纳闷:“调你们入京,参谋部应该通知我,可我根本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他想了想从城头上探出脑袋对马守亮喊道:“马师长,不好意思,我没接到上面的命令,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能从开鲁入京,马师长请回吧,等参谋部的通知到了我立刻放行!”

马守亮一听大气:“什么***狗屁参谋部,火烧眉毛了它的命令顶个屁用,老子有最高统帅的命令,你想看看吗?”田力一听马守亮口出脏言就是一皱眉,心里话你骂我无所谓,可是你身为高级军官一师之长,你大骂参谋部这未免也太不敬了吧:“既然有最高统帅的命令那让我看看,也好早早放行马师长!”

田力想还是做到万无一失为好,这样两下都不得罪,自己只是尽职而已,只要他有命令,那我就放行。马守亮把胳膊轮圆了照着城头扔上一包东西,马守亮这劲可真够大的,这东西正好打在田力身边一名警卫的下巴上,竟把人都打飞出去。

田力没空看那名警卫如何,他赶快把包打开,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小皮包,是政工人员专用的,打开黑皮包里面只有一张黄纸,上面写着:“亲命呼和浩特、开辽(开鲁、双辽通辽),以及帝都周边地区人民军所属驻军、城防、治安人员,一率听从战骑一师师长马守亮调谴,元首傲天”下面盖着最高统帅的大印。

田力心里就是一惊,看得出来这命令可是真东西,笔迹、印章都假冒不了,上面都有防违标记,田力现在才明白马守亮这次是有了尚方宝剑,要不怎么敢连参谋部都不放在眼里,他心中庆幸自己老师的建议,看来最高统帅安全回来,这天也该亮了。

这样马守亮手持尚方宝剑如有神助,一路“过关斩将”,开鲁司令田力自带手下1万守军为先锋为骑兵大队开路,这样这支入塞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从3万迅速向着20万使劲,当然这时骑兵和步兵都有,如此大的阵仗,可惜此时帝都却还茫然不知。

在帝都一些中下级将领们还在不停地争吵要求重新选举元首,沿途驻军之间都有电台通信,他们听闻最高统帅已经回来,要求火速进军帝都外围,这比参谋部的命令比起来,谁的轻谁的重,谁的好使谁的不好使,就连刚入伍的小兵都知道,“丞相”也要听“皇帝”的。

马守亮大嘴一张对沿途老百姓大说特说,元首要回京惩办叛徒,只要有血性的人都应该去支持,老百姓并不知道谁是叛徒,但他们固有的思想就是“皇帝”错的也应该是对的,在说元首给足了他们吃穿,要是元首出事,那他们刚刚建立的幸福家园就要毁于一旦。

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携男带女,扶老携幼,骑着马推着三轮车向帝都进发,周边听到风声的驻军百姓也赶来大凑热闹,一时间以帝都为圆点,以1000公里为半径,东至秦皇岛,西至二连浩特,南到鞍山,北到漠河,一条条长龙向帝都辐射过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月护主行动”。

当人民军控制区内的驻军百姓赶来“勤王护驾”时,我正穿着一身宽松的长衫和南宫清风在帝都一家茶馆喝茶听书。茶馆是信息传递最灵通的地方,这里聚集着三教九流的人社会人士,说书先生格外卖力:“上回书说道,银狐智将刘大将军带伤回京,大报皇帝陛下在外遇刺战马受惊而走,顿时朝野内外无不惊慌……”

我一边品着茶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说书先生绘声绘色的讲着刘极回到帝都以后的情况,虽然书中根本没把刘大将军说成刘极,也没把皇帝说成是最高领袖,不过我不傻,老百姓也不傻,都听得出来这是在讲当今之事,很多人都习惯在茶余饭后跑出来听听书。

说书先生见人越来越多更是卖力,他把四处打听的最新情报,把所听、所见、所猜都汇入到书中,来帝都三天我一直和南宫清风蹲在这里听着帝都发生的事情,人多必然嘴杂,但人多我知道的就多,因为我有一双好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