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新年元旦,俾斯麦在柏林议会大厦对议会发表演说。
他分析了美洲和亚洲的形势对欧洲的影响。
然后,他用他一贯的伎俩对议会进行恐吓和要挟。
他让议会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支持中国,根据中普建交条约对英法宣战;要么保持中立,讨好英法,但是要对奥地利宣战,以此来完成德意志最后的统一,将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联邦。
他向议员们保证,一旦对奥地利宣战,意大利会站在普鲁士一边共同战斗,因为他们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收回威尼斯。
他想以此来**议会,但是议会一旦意识到战争的来临就感到恐慌和不安。
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是战争。
所以俾斯麦的提议遭到议会的激烈反对。
但是军队支持俾斯麦的提议,普鲁士陆军部长罗恩将军和总参谋部参谋总长毛奇将军都是俾斯麦亲密战友,那些将军们正挥舞着军刀准备战斗。
议会对此不是没有察觉的,有俾斯麦的挑拨,无论议会怎样反对,战争一样有可能爆发。
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正在巴登休假的国王威廉一世和奥古斯塔王后身上。
事后许多人给王后写信,甚至直接去巴登晋见她,希望她能改变君主的立场来反对俾斯麦。
这样做其实并不光彩,但是他们不得不这样。
对议会来说,事情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这不是危言耸听,当议会最后反对俾斯麦宣战提议的时候。
站在阁臣桌子旁边的俾斯麦,他的大胡子还是褐色的,与他头上的几缕短发一样,他的身材魁梧显得精力充沛,样子很威严。
带着他一贯的挑战的样子,趾高气扬的说:“政府认为需要宣战时就宣战,议院无权做出决定。”
当俾斯麦走出议院大厦的时候,薛福成从波兹坦赶来柏林在外面等候多时了。
立在大雪中的薛福成犹如一尊雕塑,一动不动。
因为他知道普鲁士不会在欧洲支持中国了,意大利也是一样。
俾斯麦看着薛福成失望和愤怒的眼神,他坚定的说:“请相信我,我们依然是朋友,可惜我们的力量太小了,即使不帮助你们我们依然可能会失败。
这已经是我最大的努力了。
普鲁士不会对中国宣战。
就我个人而言我情愿与英国人法国人决斗来保存自己的尊严。”
薛福成冷冷的说:“希望您能保证您今天所说的每一句话。
也希望您能够记住,中国为了一个新的德意志所承受的压力。”
作为一名外交官薛福成其实一点也不反感俾斯麦的市侩。
为了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迟早会和奥地利开战。
但是法国不会愿意看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所以他必然会反对。
法国人早就暗示,如果要得到法国的支持,普鲁士必须割让摩萨尔河口南边莱茵河的土地给法国。
俾斯麦不愿意这样做,议会和国王还有人民也不会答应。
还有俄国,波兰的事情让普鲁士和俄国更加亲近,俾斯麦不愿因为中国得罪俄国,破坏来之不易的同盟。
对俾斯麦来说,对普鲁士来说德意志统一高于一切。
他不愿意等待,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他站在英法一边,英法便不会站在奥地利一边,俄国也会无条件的支持普鲁士。
薛福成甚至很佩服俾斯麦的勇气,对奥地利开战他不但要面对很多困难,还要冒着失败的危险。
他心里钦佩俾斯麦的勇敢,起码他并没有站到中国的对立面,如果他那么做的话,形势对他会更有利。
这样说来,他已经承担了他可能承担的责任。
1864年1月1日,南京街头万人空巷,人们都早早出门前往紫金山下的审判大会。
虽然连续传来红军战争失利的消息,虽然欧洲和美洲各国连续对中国宣战,但是今天仍然让所有人沮丧的心情为之一振。
同治皇帝和慈禧慈安太后乘坐丁汝昌指挥的天龙号被押解到了南京。
政府在紫金山下召开审判大会,公开审判同治皇帝和慈禧慈安太后。
审判大会进行的很简捷,首先公开宣读同治皇帝、慈禧慈安太后的卖国行径,公布他们霍乱国家,压迫残害百姓的证据。
然后将他们绕场一周游街,最后依次被押上断头台,由刽子手公开行刑。
游街的时候,围观的人群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咒骂、有的喝彩。
真是一幅众生图,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临近行刑的时候,慈禧俯下身替同治整理衣裳,同治明白即将会发生什么,哭闹不止。
慈禧对他说:“孩子,你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的子孙,既使死也不能丢列祖列宗的脸面。”
同治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停止了苦闹。
但是当刽子手将他拖上断头台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的泪流满面,但是倔强的小孩强忍住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在台下众人一片惊叫声中,同治皇帝人头落地。
许多人当场晕厥过去。
台下那些遗老遗少们哭声一片,伏地一片。
慈安第二个被拖上断头台,刚才见同治被处决,她万箭穿心,浑身瘫软。
两个刽子手把她架上断头台。
手起刀落,慈安也身首异处。
台下哭声震天。
慈禧最后走上断头台,她努力的挺起胸膛,抬着头注视着台下的一切。
有人将鸡蛋和石块远远的向她投掷,有人对她遥遥伏拜,有人指着她骂她祸国殃民死有余辜,有人哭喊着抢天呼地。
当刽子手中的刀落下的时候,她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一腔鲜血喷洒大地,几缕青丝随风飘逝。
新年伊始,红军长江沿线部队马不停蹄继续向北推进。
徐文渊、姜绍祖、吴凌云、吴亚终、杜文秀出四川,分路进入青海和宁夏。
黄崇英进入甘肃。
刘永福进入河南。
清朝最后的几个省纷纷投降。
在北京,李福明率领天津新军加上红军北伐的骑兵部队出山海关向满洲进发,去给清王朝最后的一击。
不管有多少人欢呼鼓舞,不管有多少人伤心不忍,一个王朝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1月2日,中国广东海军驱逐了香港附近的英国军舰。
张之洞率红军渡海登上香港岛,香港总督宣布香港为不设防城市。
香港市民全城出动夹道欢迎红军的到来。
同日,红军也收复了澳门。
葡萄牙总督被驱逐出境。
除了在亚洲便再没有好消息。
北美红军依然一路败退,军队的士气一蹶不振,根本没有希望再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
汤姆率南征兵团放弃了旧金山,在萨克拉门托他们会和了旧金山的2万红军作了短暂休整。
很快传来消息,美国北方部队已经乘火车进入了内华达州。
戈兰特也紧随而至。
汤姆不得不继续向北撤退。
黄亮指挥的太平洋唐城分舰队受到重创后也一路向北撤退。
红军在北美连续的失败,使得在欧洲的俾斯麦更加被动。
连陆军部长罗恩将军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对中国宣战?”整个普鲁士弥漫着怪异的紧张气氛。
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都在紧张的进行外交斡旋,薛福成也不列外,他将玛丽安妮派往意大利,自己留在柏林密切注意时局的改变。
俾斯麦预料到他的演说会在巴登带来什么效果。
君王收到议院给他的信件,读到铁血这两个字眼会觉得恐慌,读到战争这两个字眼会感到担忧。
几天过去了,威廉没有写信也没有发电报给他,但他仍能猜到君主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像过几天,威廉从巴登回来,耳朵里装满了怎样的一些警告与责备。
没有君主的同意,是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的。
虽然陆军参谋部已经以换防为名开始调动部队。
所以当薛福成再次去找他的时候,他告诉薛福成,他准备秘密出行,准备用手段来对付君主。
薛福成知道此时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拦他,除非把他干掉。
俾斯麦出行事前,既没有告诉君主也没有告诉内阁,他打算赶在威廉一世回来之前到半路上去见他。
在去的路上,他意外的遇见一个自由党议员温鲁(反对派议员),他们坐在一节车厢里,二人谨慎的谈了些关于时局的话题。
等车一到朱特博,俾斯麦马上下车,说是要去探望一个亲戚。
下车以后,他坐在一所未盖好的车站里冻得发抖。
四周有许多工人和不相干的人。
当他向一位列车员询问君主坐哪一趟车的时候,那位列车员很粗暴的回答了他的话。
当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份时,他就与凡夫俗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此时此刻那个人人都知道的主张铁血政策的人,那个全世界都在谈论的人也是全世界都在指责的人正坐在残破的火车站里,等候着君主的到来。
普鲁士君主乘坐一辆很普通的列车来了。
俾斯麦找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坐在一间灯光很暗的单间里,看起来很沉闷的样子。
当俾斯麦请君主允许他解说政局的时候,君主拦住他说道:“我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样。
在奥本巴拉兹,就在我的窗子底下,他们会来杀你的头,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来杀我的头。”
俾斯麦似乎看到君主的背后有王后奥古斯塔的影子在闪烁。
他回答说:“陛下,那么再后来呢?”“再后来吗,我们都死了!”“是呀,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会死了!我们迟早是要死的,还有比这样死更体面的吗?我应该为我的君主我的领袖奋战而死。
君主愿意以您的血来祭奠上帝所赐给您的权利吗?为了上帝的恩泽,拿自己的身体与牺牲生命作赌注,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君主切勿想到路易十六,他在活的时候和死的时候都是一个懦夫,在历史上也并非是一个出色的人物。
陛下还不如想想查理一世,他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战败后,不动声色的走向绞架,带着一种王者之气从容就死,他在历史上永远不失为一个高贵的人物。
陛下已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奋斗。
您是不能投降的,哪怕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您都必须抗争到底。”
……虽然威廉一世已经66岁了,但他继位还不到4年,而且他原是一个军人,浑身是胆,他最能真实的领略俾斯麦的胆识。
所以,俾斯麦越是这样说,君主的精神就越发振作,也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军人,决心要为自己的王位和国家而奋斗。
威廉是一个普鲁士军官的模范,军人的荣誉感使他不会畏惧死亡,会去拼命打仗,会听从一切命令。
但是当他认为这是为自己的虚荣而斗争时,他便会害怕接受德意志领导者的荣誉。
更准确地说,他畏惧那些在他之上的人们或是害怕世界对他的指责,对战败的结果无法承受。
这时他就会变得很懦弱。
当他还在巴登的时候,接受王后的劝告时候,他已失去自信,现在在俾斯麦的鼓动下,不过几分钟之内他的自信又恢复了。
事情的前后变化犹如一出戏剧那样令人惊异。
俾斯麦坐在威廉对面觉得良心上有点过意不去。
坐在他对面的人是他发誓效忠的君主,可是刚才自己却在操纵他的感情。
车到柏林,前来迎接威廉的大臣惊诧的发觉俾斯麦与君主同行,再看君主的兴致极高,浑身充满了劲。
了解君主的大臣心里明白,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两天后,1月6日。
威廉国王在柏林召开了动员大会,但并未说明是要开仗。
王后奥古斯塔阻拦不了,一怒之下离开柏林,以示抗议。
太子腓特烈是高级军官,他也反对,他说这样手足相残是不会有好结果,反而会丧失西里西亚和莱茵河的土地。
前王的王后是巴伐利亚人,对此她表示愤怒。
太子妃维多利亚公主是英国人,她当然也反对,说这会给整个欧洲带来战乱。
一些老臣得知战争将发生在自己民族之间,也表示反对。
现在仿佛只有君主与俾斯麦是同意主战的。
这使得两个人陷入孤立。
最后君主说:“我知道你们个个都反对我,没有一个不反对我!但是我宁愿亲自拔刀率军赴敌,也不愿意看见普鲁士让步!”俾斯麦说:“我知道我已十分令人憎恶,——好运气是靠不住的,如同你们的见解一样,我是拿我的头来作赌注的,哪怕是晚上就砍了我的头,我也要赌到底!无论是普鲁士还是德意志都不可能与从前一样,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没有人敢回应俾斯麦,但是太子腓特烈对他说:“即使开仗,普鲁士未必会赢,也有打败仗的可能性。
您想过后果吗?”说这话的时候他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父亲威廉,仿佛在说,君主会因此退位,而你会被绞死。
俾斯麦清楚打败仗对他不利,君主退位也对他不利。
但是俾斯麦凶狠的回答:“如果失败,倘若把我判绞刑,那又算得了什么?倘若那条绞索把你的君位捆在新德意志之上,捆得越来越紧,那就够了!”太子听了他的话,不再出声反对。
无论如何他也要支持俾斯麦。
1月8日,太子腓特烈代表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会表示必须成立北德意志联合会,由普鲁士主导。
奥地利不得干涉,把奥地利排除在北德意志联合会外。
这清楚地表示普鲁士要推进德意志的统一,要把奥地利赶出德意志。
奥地利当然反对。
9日,德意志联邦议会以9比6的票数通过了反对普鲁士的方案。
太子腓特烈作为普鲁士公使发表声明:联邦议会无权以这种方式对待它的成员,并坚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
德意志联邦会发出了最严厉的抗议。
并请求法国介入调停,避免战争。
当然奥地利这样表态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他们并没有真的把希望寄托于法国,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大家心里都清楚,普鲁士已经和法国达成了默契,甚至是秘密的协定。
果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英法俄都沉默了。
不管怎样,整个欧洲在对中国问题上已经统一了方向。
普鲁士、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之间的争斗也许更有利于他们大胆放手的对中国作战。
这样没有人能够有能力来威胁欧洲后院了。
1月11日,德意志联邦已经分清楚了阵营。
多数德意志王侯都愿意帮助奥地利。
普鲁士宣布退出德意志联邦会。
同时他们对黑森拿骚、汉诺威、萨克森等北部中小邦下了最后通牒,限期24小时内拿定主意。
要求他们接受普鲁士提出的《联邦改革纲要》,并且允许普军自由通过他们的国土。
这些,都遭到上述国王的拒绝。
此时,战争已无可避免。
与此同时奥地利首相、外交总长勒克堡伯爵宣布内阁处于紧急状态。
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发布了全国动员令。
然而早有准备的普鲁士,充分利用了境内的铁路网络,军队已经集结完毕。
1月12日,欧洲爆发了战争。
奥地利对普鲁士宣战。
普鲁士、意大利同时对奥地利宣战。
1月24日,普鲁士在德意志北部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北部所有的邦无力反抗,全部投降。
汉诺威、萨克森等国的残军向南撤退。
此时奥地利才完成兵力集结。
但是奥地利并不是没有了胜算,相反他们的胜算还很大。
南部各邦还在支持奥地利,汉诺威、萨克森还有战力。
而奥地利已经做好了出兵相迎的准备,她不仅仅调动了倾国之师,而且还调遣了足以抵御意大利的兵力。
因为普鲁士和意大利之间的秘密协定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
参谋总长毛奇再次充分利用了铁路运输线的快捷,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从而克服了远距离机动和外线作战所带来的困难,在短短一周内将普鲁士的军队从北部集结到了南面奥地利的边境地区,组成东线兵团。
一共三个军团,约29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老毛奇)为总参谋长。
西线兵团5万人由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继续南下。
而普鲁士的常备军总共只有60万,全国一多半的兵力投入了战斗。
和奥地利的决斗还没有开始,在北美终于传来红军久违的捷报。
虽然这个捷报在欧洲人看来无关紧要,可是薛福成却大喜过望,强者总是受到尊敬的。
1月22日,呤?o、汉斯率领的中国太平洋亚洲分舰队抵达北美。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出现在唐城,而是出现在旧金山。
可惜的是,他们来晚了,汤姆的部队已经撤离了加利福尼亚。
如果他们能早三个星期到达,战局将不会一样,甚至圣罗莎海战的结果都可能改变。
攻击旧金山的提议是汉斯提出的,虽然已经知晓汤姆撤往了北方,自己手中又没有足够的登陆部队左右战局。
但是汉斯坚持这么做,关键在于唐城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治疗萎靡不振的士气。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为唐城防御入侵争取宝贵的时间。
呤?o舰队没有遇见美国海军主力,联合舰队的主力因为圣罗莎海战受伤严重,所有舰只全部留在洛杉矶休整。
这样一来,旧金山登陆变得轻而易举。
胡安的一万多印第安勇士在阔别家乡2年后重回北美大陆。
格兰特在旧金山没有布置多少兵力,只有1000多杂牌军,还没有开打,他们便一哄而散。
抓获的俘虏告诉胡安格兰特在萨克拉门托布置了重兵防守。
看来格兰特并不是个冒险家,萨克拉门托是贯穿美国东西海岸铁路的重要联接点。
太平洋沿岸的南北方向的铁路和美国东西铁路大动脉在那里相交。
这两条铁路就像一个卧倒的T,萨克拉门托就是这个T字的交点。
这就是说无论是美国北方还是美国南方,还是墨西哥,他们运送兵力以及输送补给都必须经过萨克拉门托。
如果美国要进攻唐城,这里将是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
原来汉斯计划最好能攻取萨克拉门托这个交通枢纽,即使不可能坚守,对它进行破坏也是有利的。
如今看来只能放弃,不过他和胡安商量后还是决定试试。
从旧金山到萨克拉门托不过只有100多公里而已。
用骑兵突袭最多一天就可到达。
胡安走后,呤?o指挥着舰队开始缓缓北上。
1月22日,不好的消息传到南京。
日本传来的消息,俄国人的太平洋分舰队获悉中国太平洋远东分舰队已经前往北美后,正迅速开来中国,现已到达日本海海面。
具体位置和兵力配置不是很准确。
估计他们有战列舰8艘(其中老式3艘)、重型巡洋舰1艘、岸防装甲舰3艘、轻型巡洋舰8艘、辅助巡洋舰1艘,驱逐舰6艘(火炮共228门,其中203—305毫米火炮44门)、运输船6艘、医院船2艘。
这还不是最不妙的,最不妙的是英国和法国也要来了。
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兵力集结已经完成,不久他们就会启航来到中国。
印度和南洋方面都证实了这个消息。
南洋辜家从新加坡传来可靠消息,英国人已经派特使到了新加坡,要求新加坡总督为英法舰队准备给养。
英国和法国这次将他们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印度的海军主力尽数集中,实力庞大。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派出了少量军舰加入。
除此之外,美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保护商船的舰队也加入了他们的作战序列。
这只舰队估计会有300艘左右的舰船。
英法这两年来建造的新型军舰尽数出动。
南洋辜家从新加坡总督府获取的的情报说,舰队包括战列舰72艘、重型巡洋舰24艘、轻型巡洋舰43艘、驱逐舰25艘、护卫舰33艘、运输船50艘、其他舰只20艘。
引人注目的是英法各派出了2艘新下水的重型战列舰。
据欧洲薛福成的情报,这种战列舰是英国人首先开始制造的,他们仿造中国唐城制造的大型战列舰,并且大量运用了从唐城收集的新技术来建造这种巨无霸战列舰。
从吨位上看这些战列舰比唐城制造的李健号更大。
排水量达到16000吨,航速15—18节(smenhu.cn—smenhu.cn公里/小时),装备有安装在4座炮塔内的8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两座,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30毫米。
这在世界海军战列舰中真算是庞然大物。
李健知道这样的情况,愁眉不展。
单论海军,中国海军的吨位远远不如他们。
这些年政府竭尽全力,集中资金也只能建造2艘大型战列舰,其他的只能制造一些中小型战舰。
技术中国是先进的,可是论经济实力的确远不如英法。
短短两年英法的巨型战列舰先后下水,而且造船厂还在不断的制造。
战争如果长期进行下去,对中国真得很不利。
英法海军一旦封锁了沿海,广州、台湾、海南、上海的造船厂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英法海战失败了,还会有源源不断地战舰补充,可是红军却连一次失败都经受不起。
北美圣罗莎海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次失败足以一蹶不振。
何况现在唯一一支可以和英法抗衡的舰队已经不在亚洲了。
这场战争需要在太平洋东西两岸同时进行,中国没有这个实力。
欧洲,欧洲才是重点。
李健将目光再次转移到欧洲。
只有摆脱政治上的被动才可能在战场重新赢得主动。
可是如何打开政治局面呢?他想了很久,终于定下计划,并给在欧洲的薛福成发去了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