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又称《太公兵法》,传说为周初太公姜尚所著,现在公认此书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成于战国时代,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必读之书。
从内容上看,《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权衡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豹韬》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从思想上看,《六韬》格外注重阴谋在军事领域的使用,借鉴了道家“阴阳互变”哲学,即万物由阴阳二者共同构成,而阴阳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由发生到壮大,由壮大到消亡。进而提出了中国谋略史上影响深远“文伐十二节”,此类计谋的实质就在于:利用非战争手段,主动激化对手的内部矛盾,利用时间这一重要战略因素使其自行消减,为后续的军事进攻创造条件。“文伐十二节”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孙子“谋攻”思想,赋予了该理论更强的可操作性。
在军事学领域,《六韬》、《三略》齐名,常被人们用以比较,但实际上二者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三略》强调战略在军事上的影响,而《六韬》更看重战术在战场上的作用,因此,人们又将其俗称为“六韬战术”。众所周知,战略和武器之间存在着被我们称为“道器”的关系,战略属于形而上者,谓之道,武器属于形而下者,谓之器。战术可以解释为一种基于作战武器的战斗规律,是战略和武器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指挥者通过作战武器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根本途径。而有效的战术根源于战术发明者对所使用武器优劣势的透彻理解和作战性能的深入把握,旨在发挥兵器在战斗中的最大作用。实用性、简单性和灵活性是实战中战术发挥效用的有力保证,再完美的谋略也须有相应的战术作为支撑方可发挥实效,再完备的战术也要有缜密的谋略作为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战略和战术是断不可割裂来看的。这也许就是历代兵家喜欢将《六韬》、《三略》二者并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