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孙子(1 / 1)

孙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阖闾,深得赏识,受任为将。曾领兵作战,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以兵六万大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一举攻入楚国郢都。使得吴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于诸侯。

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后世所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均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从古至今有众多军事家对其进行注释,其中最主要的有曹操、杜佑、杜牧、陈皞、李荃等十一家。其中,魏武帝《孙子略解》,即曹操注《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最早的注本,开注释孙子之先河,亦是诸多注本中最为简练和准确的。

《孙子兵法》全书仅五千多字,篇幅不长,但其文体大经深,是孙武本人对春秋以来列国征战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书中孙武对于战略、战术以及治军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孙子本人作为“兵家”的代表十分重视和强调武力的重要作用,并将军事的作用提高到国家存亡,即“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战略上,孙武提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核心的“谋攻”理论,讲求借助智谋进攻对手,通过低代价的完全胜利,从而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成为东方兵学“以计代战”风格的渊源所在;重视取舍,提倡“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军事哲学,不与对手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全局,运兵取势,以势制敌。战术上,其在“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主张实施军事欺骗,欺敌误敌、示形动敌,强调灵活用兵,通过奇正变化,因地制宜,因敌制胜。治军上,孙武主张赏罚公平,恩威并施,力求军制统一,令行禁止。

孙子兵法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著作,突出以“诡诈”为核心的作战理念,这与商周传统作战理念大相径庭,彻底否定了以“尚礼”为特色的商周军事思想,将仁义与军事相剥离,政治必须注重仁义,而战争只对胜负负责,这与如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谋而合。不仅为我国古代军事指挥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古代军事哲学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影响深远,千古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