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帝国反击(1 / 1)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的抗秦壮举,得到了附近受饱秦朝苛政之苦的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军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起义军在攻取蕲县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连克安徽、河南交界地区的铚、酂、苦、谯等地。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陈胜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在两周和春秋时期,陈县一直都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由于鄢、郢两都的沦丧,这里又被楚国作为国都。秦灭六国后,把陈县定为郡治,是其统治江淮地区的堡垒所在,足见该地战略地位之重要。陈胜率领部众直逼陈城,此时起义军已拥有了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闻讯早已逃之夭夭,只有郡丞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守城秦军军心动摇,很快就土崩瓦解。起义军就此地攻占了陈地,该地的克复使得起义军的影响力陡然提升,同时对秦庭来说无疑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陈胜占领陈县后,立即召集当地三老、豪杰共商大计,大家建议陈胜称王。然而,新近投靠起义军的两位名士张耳、陈余则认为:秦庭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起义兵反秦,是“除暴政、安天下”之举,“今始至陈地而王”会使得天下人觉得怀有私利,不利于日后的发展。不如暂不称王,迅速引兵而西,遣使者立六国后人,使之成为义军的羽翼,为秦庭增加敌人。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暴秦可诛,公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可成。陈涉思虑再三,没有接受两人的建议,遂自立为陈王,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起义的**,成了山东义兵的标志,显示出巨大的号召力。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时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在反秦浪潮的推动下,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举事,项梁、田儋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面对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陈胜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的反秦总体战略,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作为奇兵,迂回进取关中,策应吴广部西进。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作为偏师,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魏国旧地,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等地区,将反秦斗争的熊熊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荥阳是山东通向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战国后期,秦国为了满足兼并战争的需要,进行战略东移,将荥阳作为自己“中分天下、兼并四海”的战略枢纽,不仅驻有强兵劲旅防守,而且在附近设有囤积大量军需粮草的敖仓以资军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拿下荥阳,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攻取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陈胜派重兵攻取荥阳的战略意图也正是基于此,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荥阳守将正是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抛开能力高低不论,李由还是相当忠于秦庭的,积极组织城防、固守待援,致使吴广军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陈胜得知此事,心里十分着急,为确保“直捣咸阳、剪灭暴秦”战略意图的实现,随即决定另派曾作过项燕部将的周文为将军率兵西进,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一股强劲的洪流席卷关中大地,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所未曾见到的。

昏聩无能的秦二世胡亥闻听起义军逼近咸阳,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拜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也许是一切进展得都太过顺利,周文率领的起义军放松了警惕,被突如其来的几十万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退出关中。在曹阳亭(今河南灵宝东北)固守、抗击秦军数十天后,又败退渑池,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周文西征军失败后,秦将章邯挥师东进,迫近荥阳。围攻荥阳的起义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此时起义军领导层出现分歧,将领田臧认为“吴广骄横,不知兵权,不可与计”,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夺取了兵权。之后,田臧命李归等继续围困荥阳城,自己亲率西迎秦军于敖仓。经过一番激战,草创的起义军没能顶得住秦军的冲击,全军覆没,田臧身死阵中。

起义军的形势就此急转而下。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城。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陈胜亲率义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大泽乡起义终归失败。

大泽乡起义的失败,飞刀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没能进一步发动民众,反而与民众的关系逐渐疏远。其二,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陈胜对手下将领缺乏节制,义军内部的离心倾向日益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公开分裂。比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而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在周文军退出关中之时,各路诸侯竟然各怀鬼胎,坐观成败,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致使起义军主力被秦军围歼。其三,起义军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攻城掠地,只是简单的占领,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行政机构和各级政权,无法保征兵源和给养的供应。这种流寇式作战,缺乏战略支点,只能胜不能败,故而在周文部被全歼后,起义军一蹶不振、溃师千里。其四,从军事角度讲,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十分偶然,在给予秦庭突然一击的同时,陈胜在起以前既没有发动过广大民众,也没有秘密积蓄力量。在短时间内,参加者多数是自发的,因此,起义军很难形成人数众多、战斗力强的劲旅。义军领导层虽做出过不少正确的战略部署,但如此建制松散、缺乏训练的军队,难以实现指挥者的战略意图,与训练有素人数众多的秦军作战,其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

大泽乡起义的失败,并不等同于“反暴政、反压迫”精神的失败,相反,起义军在反秦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奋勇精神和英雄气概,历来为世人所称道,陈胜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至今还散发着其独有的人格魅力,激励着一代代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