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 家分晋(1 / 1)

自穆公之后,秦国的发展又进入了相对沉寂的时期,随着晋国的强盛,秦国东线压力日趋显现,再难兵出河洛,逐鹿中原。天下形势又回到了晋楚争雄的格局,秦国对于中原的影响骤减,甚至一度销声匿迹。春秋中后期,晋、楚、齐、秦、宋、鲁等十四国于宋地举行了著名的“弭兵之会”,共立晋、楚两国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相互攻伐,此刻秦国已沦为次于晋、楚的二流强国,穆公时期的辉煌已很难再被看到了。后来随着吴国攻陷楚都,秦国出兵破吴,才使得秦国的地位有所提升。春秋的两个大国中,楚国虽在与吴国的长期拉锯战中,国力大为消减,但晋国的持续强盛终究是秦国图霸道路上无法逾越的大山。不知是上天眷顾秦人的执着,还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一件地裂天惊的事件在中原大地上爆发了——世为霸主的晋国却因激烈的内部斗争而一分为三,最终被赵、韩、魏三国所取代。

原来晋国自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兴国以来,宗室之间的斗争过于残酷,先是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的出现,后又有晋献公为巩固自身地位而大诸公族,致使晋国公族势力受到致命打击,形成了“公子不为卿,故卿多异姓”的局面。一些臣子借拥立之机,攫取权力,发展自身势力。献公死后,里克两弑其君,致使公子重耳不敢回国,就充分证实了当时晋国的权臣实力异常强大,君权业已受到巨大的挑战。到了晋平公时期,晋国政权实际上已落入赵、韩、魏、范、中行、智氏六卿之手,国君形同虚设,完全丧失了对卿大夫的制约力,六卿联合专政,国君基本上名存实亡了。由于激烈的利益冲突,范、中行氏又为赵、智、韩、魏氏所灭。至晋哀公四年,智氏联合韩、魏发起了这对赵氏的兼并战争,战争进行的十分惨烈,双方在晋阳相持一年之久,后赵襄子遣使向韩、魏晓以“唇亡齿寒”之理,韩、魏本也惧怕智氏的兼并,故三家合力攻灭智氏,并分割晋国为赵、韩、魏三个独立诸侯国以求均势。晋国这一次次的内部斗争,大大地消减了其固有势力,而韩、赵、魏三家从任何角度上讲均不可与春秋霸主晋国同日而语了,客观上为秦国彻底消除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对手,同时也改变了中原的政治格局,中国历史也由此步入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雄巍然屹立,并将展开新一轮的争霸战争。

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指导、驾驭群臣的手段主要就是刑、德两种,刑就是处罚杀戮,而德就是赏赐奖励。惧怕杀罚而追逐奖赏是人之常情,因此君主若能善用刑、德二法,定会在群臣中树立威信,借以掌控政局。但如果有权臣存于君侧,对于厌恶的人,其能从君主那里得到惩罚的权力而加以处罚;对于喜欢的人,其可从君主那里得到奖赏的权力而加以赏赐,如此臣民们就会敬畏实行赏罚的权臣,而轻视自己的君王。此时,君权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君主反被臣子所控制,春秋末年晋国的灭亡不在于外患,而在于内忧。权臣众多,又分数党,长年争斗,致使君权旁落,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春秋时,秦国实力虽然弱小,但君权强大,其强在于内;晋国实力虽然雄厚,但君权暗弱,其强现于表,时至战国,秦国最终通过商鞅变法一举确立霸主地位,而晋国却因为激烈的内部斗争而一分为三,常为秦、齐、楚所欺凌,故治国之道,君权不可不固,国家不可不和。